胃安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2

胃安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 30例临床观察 *

郭丽 邵学军 周翔英

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 浙江 东阳 322100


摘要 目的 研究胃安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60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胃安散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2月后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胃镜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胃安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结果显示其治疗可改善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

关键词 胃安散 肝胃郁热型 胃食管反流病


笔者近年来对我院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人采用胃安散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于2019年10月~2021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确诊为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3±5.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9±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椎: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符合肝胃郁热型,年龄18~65岁;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出现消化道出血者;怀疑有消化道恶性肿瘤者;对治疗方案中有药物过敏者。

1.3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口服胃安散治疗。药用:海螵蛸100g,丁香2g,肉桂8g,陈皮2g,薄荷2g,龙胆草2g,大黄2g,肉豆蔻2g,赤石脂2g,小茴香2g。上述诸药为中药饮片研磨成散剂,分早晚2次餐前吞服,1次3g。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d口服治疗。疗程为2个月。停药1月后复查胃镜。

1.4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诊断及积分标准:主要观察三项指标:烧心(包括胸骨后灼痛)、反酸、胃脘灼痛。正常: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胃镜疗效积分:参考洛杉矶分级法:正常,积分为0分;A级表现为黏膜破损长径<5mm,记为1分;B级表现为黏膜破损长径>5mm,但病灶间无融合,记为2分;C级表现为黏膜破损融合,但小于食管周径的75%,记为3分;D级表现为黏膜破损累及食管周径≥75%,记为4分。疗效判定标椎:证候积分减少≥95%为痊愈,≥70%为显效,≥30%为有效,<30%为无效。总有效率

* 基金项目:东阳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公益类项目胃安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研究,编号:19-307


=痊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2.1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胃镜评分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n=30)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

8

13

3

90.0%#

对照组

2

15

8

5

8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评分比较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7

9

10

4

86.7%#

对照组

4

9

11

6

8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体会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与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下降有关。在治疗上,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专家共识[1]指出:将质子泵抑制剂作为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但反复率偏高、药物依赖,还存在长期用药诱发萎缩性胃炎、癌变率高等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者临床工作经验发现,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中国人素来内敛,情绪易压制,肝郁体质多[2]。加上川、赣、贵饮食例如火锅等在全国范围的普及,中国人饮食多辛辣刺激,肝郁气滞,胃火上逆,则反酸、嗳气症状频发。检索文献并总结后发现,肝胃郁热型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中医证型之一。胃安散以清肝和胃,收敛制酸为法遣方用药,由海螵蛸、肉豆蔻、赤石脂、龙胆草、大黄、薄荷、小茴香、丁香、肉桂、陈皮共十种药物组成。方中海螵蛸制酸敛疮,为君药。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赤石脂生肌敛疮、涩肠止血,两者合用固涩敛疮并助君药收敛制酸,为臣药。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大黄泻热通肠,薄荷宣散风热,三药并用可清热泻火,肝火降则胃土安,为佐药。丁香温中降逆,小茴香理气和胃、散寒止痛,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陈皮理气健脾。纵观全方,降中有升,收散相宜,寒热并用,共奏清肝和胃,收敛制酸之功。

综上所述,自拟胃安散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修复效果均疗效确切;相对于质子泵抑制剂更经济实惠,且散剂携带方便,服用方法简单,相对于煎剂更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患者服用依从性较好,治疗后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升,值得临床的大力推广。

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2015,25(3):155-158.

[2]李哲,沈晨,王秋明,等.554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食管动力特点分析.北京中医药[J].2018,37(7):618-621.

基金项目:东阳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公益类项目胃安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研究,编号:1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