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防风的研究概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2
/ 2

中药防风的研究概况

李迪

黑龙江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

【摘 要】本文就是对中药防风进行研究,主要是从原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显微与理化鉴定以及医药工程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中药防风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药防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医药工程


防风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这种中药材在早期是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中医认为防风有着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作用,主要是用于治疗周身尽痛、头晕目眩、骨结疼痛、外感风寒和四肢痉挛等疾病,近几年来对防风研究较多,对总要防风是极为重视的。

一、原植物

中药防风是一种伞形科植物防风,我国有很多的地区使用的都是这种防风,主要的产地是华北和东北。防风的植物名称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争议,许多的文献中对于防风的描述也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经过了扫描电镜对于防风的果实进行观察,可以得知防风的幼果的表面有着较多不规则的瘤桩物体构成的,而且整个凸起的表面也有着扭曲或者是平行的线纹,这种线纹在果实成熟之后就会消失。根据相关的调查可以得知,我国有许多个省市都在使用原植物为伞形科的植物,主要包括竹叶西风芹、防风、竹节前胡、松叶西风芹、宽萼岩风、田葛缕子、华中前胡、竹节前胡、葛缕子、杏叶防风和田葛缕子等。

二、化学成分

在八十年代之前,人们并不重视防风,对于防风的研究也较少,仅仅包括了甘露醇、挥发油等物质,到了1982年的时候,经过了研究,传动商品防风中分解除了色原酮类化合物和香豆精等物质大约14个,到了83年的时候,已经分离到了16种化学成分,其中11种是上述已经得知的一些化学成分,在研究的过程中,另外分离出了其他的化合物。到了87年的时候,从防风中分离出了木蜡酸等化合物。对于地区防风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了云南竹叶防风中分离出了花椒毒素、香柑内酷和当归酞亥茅酚等。四川东部所使用的防风也被叫做竹叶前胡,从竹叶前胡中分离出了珊瑚莱内酯、异欧前胡素、前胡醇、普里克生等。除此之外,华中前胡的根中也分离出了异欧前胡素。

三、显微与理化鉴别

正品防风的显微特征在相关的文献中有着一定的记载,主要的鉴别特征包括木栓细胞列数、射线形状、油管的分布和大小、缝隙与导管排列的类型等。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增加了薄壁细胞和交错纹理的主要特征,而且对于西北防风葛缕子也有着一系列的报道,在经常使用的11种防风中,经过了防风形态组织学的相关研究,发现木栓细胞的列数、射线细胞的列数、纤维是否存在、上皮细胞数。淀粉粒的多寡、细胞壁的薄厚和形状的大小等都是种间鉴别的主要特征。

通过相关的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地区防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学者对于我国市场上正在销售的防风进行了色谱比较,分别的使用苯-乙酸乙酯和氯仿-甲醇-水进行展开,对荧光和非荧光的斑点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者并没有较大的差异。通过对经常使用的9种防风进行比较发现,使用甲苯-甲酸乙酯-甲酸的展开效果是最好的。对防风定性鉴别的过程中,使用薄层扫描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有着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对于其他的地区也进行了一定的测定,

四、药理作用

通过相关的研究可以得知,防风有着镇痛。解热。抗炎、抑菌和镇静等作用,也能够增加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相对于口服来说,腹腔注射的效果更好。如果是致热大鼠,那么防风醇的提取物有着较好的降温作用,在0.5h内就会显现这一作用,大约能够维持4h,川防风和松叶防风在解热作用上是相当的,而竹叶防风和水防风的效果较差,青海小防风的效果是最差的。

通过电刺激鼠尾法可以得知,小鼠在服用了50%的防风乙醇浸出液之后,就会明显的出现镇痛效果,如果是在皮下进行注射也有着相同的效果。热板法、小鼠醋酸扭体法都能够展现出防风的镇痛效果。纳洛酮能够使防风的镇痛效果消失,这充分的表明了防风的镇痛部位是在中枢上才会有着显示的,在使用了小鼠醋酸扭体法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发现防风挥发油也由着一定的镇痛作用。

大鼠蛋清脚肿等试验证实了防风的醇浸剂和水煎剂有着一定的抗炎作用,而且将柴胡和防风同用,可增强对变态反应性炎症的抑制作用。此外,防风水煎剂能够抑制DNCB所致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对致敏豚鼠离体气管、回肠平滑肌的过敏性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风水提液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比例,增强小鼠免疫器官脾脏的重量,说明具有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防风的醇制剂能够对抗小鼠电休克、提示防风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防风水煎剂对痢疾杆菌、枯草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某些皮肤病真菌及流感病毒、哥伦比亚SK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产黄青霉菌、杂色曲霉菌有抑制作用。

五、医药工程的应用

防风为辛温解表药,中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风为百病之长”,防风是治疗风病之主药,常用于治疗风邪引起的头痛、形寒、肢痰等证。痛泄是由肠内风邪加湿滞所致,防风为成方“痛泄要方”的主药,亦有单味防风治愈慢性腹泻的报道。中医疡科常用防风治疗蚌疽、皮肤痰痒及下部一切寒湿、血风顽膝等症,成方如摩风膏、醒皮汤中均以防风为主药。防风常用于治疗牛皮癣、湿疹、带状疤疹、尊麻疹及酒渣鼻,效果颇佳。

中医认为“肝开窃于目”,“凡眼疾之治,无不从肝以治风”,所以防风广泛用于治疗眼病,临床有防风治愈急性结膜炎和病毒性角膜炎的报道。用防风治疗口腔科顽固性疼痛。著名方剂防风通圣散具有解表通里、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临床用于高血压伴头痛、顽固性头痛、脑膜炎后遗前额痛、三叉神经痛、动脉硬化、脑溢血、疮疡肿毒及多种皮肤病、眼病的治疗。

六、结论

化学成分虽已分离或分析鉴定出100余种成分,但决定防风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尚待进一步探讨。目前已知色原酮类与香豆精类是防风中的两类重要活性成分,香豆精类如花椒毒素、东蓑若素、欧前胡素、香柑内酷等具抗菌、抗炎、止痛和祛痰等活性,有的成分如补骨脂素、东食若素尚具有抗肿瘤活性,但此类成分在防风中含量较低。色原酮类成分的含量较高,有的成分如升麻素、亥茅酚、5一氧甲基维斯阿米醇及它们的葡萄糖贰已经证实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升麻素与亥茅酚贰尚具有镇痛活性,所以有必要结合防风的功效继续深入研究色原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楼之岑.防风类药材的形态组织学研究(Ⅰ)[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0(04)

[2]王建华,崔景荣,朱燕,楼之岑.防风及其地区习用品解热镇痛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01)

[3]唐荣江,闵照华,徐诚愈.防风的药理实验研究[J].中药通报.1988(06)

[4]王建华,楼之岑.中药防风及其地区习用品原植物果实的比较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