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优势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优势分析

刘星星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 天津 300450

摘要:现代产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生产生活规模扩展提升。面对建筑产业化布局,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依据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建设思路,需要寻求符合实际质量规范发展标准要求的施工方案。预制装配建设施工规范化管理中,需要结合生产生活规范需求,明确生产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优化建筑质量与产业需求评估。按照预制装配化的施工技术方式,对预制装配建筑施工进行配置管理,分析施工运输规范中的配置操作优势特征,结合实际施工规范操作方案,缩短施工周期成本,提高预制装配建筑施工管理。按照预制装配的施工技术要求,实施基础创新优化分析。

关键词:预制装配;建筑施工;技术

引言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工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以保障住宅建筑物更符合现代居民的需求。在施工环节中,需要重点对混凝土技术灵活运用,探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特点与技术应用,其运用的优势以及将其优势凸显的措施。

1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优势

1.1提高建筑质量品质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下,用于组装的构件都是通过工厂化的模式生产的,因此能够确保部件生产的质量,从而保障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此外,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由于大多数的房屋建设均是通过建筑构件的组装完成的,相比于传统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减少了必要的混凝土和砖砌施工工序,降低了传统施工技术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的品质与质量。

1.2革新材料,满足环保需求

建筑领域中施工所涉及到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实际运用在项目中的材料多种多样。因为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在施工环节中,需要重视材料的运用,若是不能够正确使用,会导致资源浪费状况出现,造成企业单位的经营效益大幅度降低。传统建筑模式需要将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考虑其中,不但会导致企业单位只是将经济利益作为终极导向,还需要将建筑施工实际效果考虑其中,促使环保与节能的建造理念得以实现。新型混凝土装配住宅项目与传统有较大差异。在开展实际施工环节中,施工技术人员需要自觉对材料进行节约运用,不但可以对施工具体环境进行改良,还可以综合性对各类技术灵活运用。

2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

2.1建筑构件的堆放管理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建筑构件的堆放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避免建筑构件损坏。首先要对堆放的构件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对于有损伤的构件要进行清除。同时要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构件进行分类和标识,确保材料能够有序的取用,方便建筑组装工作的开展。最后,要做好建筑构件的支垫防护避免构件发生变形,做好排水防潮措施。

2.2安装预制墙板

安装预制墙板也是混凝土装配式施工中的重点环节,由于整体的安装过程比较复杂难度也较大,因此需要相关施工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加强对施工周期与施工质量的把控。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PC板的安装,在此过程中,应采取临时支撑措施来保证工程作业的稳定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当PC板构件进场以后需要重点做好施工材料分类、安装流程落实、施工材料位置确定等环节,同时保证PC板与预制墙之间没有缝隙。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关设备仪器对施工拼接位置进行处理,提升整体的拼接效果。

2.3预制装配剪力墙施工技术

按照现代预制装配建筑施工技术要求,按照预制装配的连接方式,构建预制构件。在连接操作方式方法分析中,需要明确建筑整体竣工质量符合实际连接规范要求。根据预制装配的技术标准,选择螺栓连接的方式,确定预制构件的紧密连接操作方式。在保障精密连接操作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提升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按照实际安装操作方式,方便钢筋的拆装使用,需要在建筑下层制定预留,借助螺栓完整剪力墙的固定工作,提高预制装配的整体合理性,完善预制建筑施工水平。在预制装配操作施工技术规范中,需要考虑剪力墙与主体施工的连接方式,确定连接方式,保证螺栓连接与建筑整体紧密可控,保证预制装配施工的有效性,避免墙体出现移动问题。

2.4优化施工技术方案

为保障作业的质量,必须要对采用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例如,设计连接方案时,优选技术方案。竖向钢筋连接施工作业中,常用的钢筋灌浆套筒连接方案,要求操作时边缘构件竖向钢筋需要逐根连接。预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钢筋,如果只有部分连接时,要求被连接的同侧钢筋间距不可以超过600mm,并且在剪力墙构件承载力设计以及分布钢筋配筋率计算方面不可以计入不连接的分布钢筋。除此之外,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可以小于6mm。从住宅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引入BIM技术手段,辅助混凝土装配式工程施工设计,通过事前的专业分析和虚拟碰撞检测等,可获得精准度较高的混凝土装配式施工方案,为构件预制和现场装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促使混凝土装配式工程技术应用价值得以实现。在实践中可积极推广此技术,实现技术的应用效益。

2.5对混凝土浇筑环节中的质量进行控制

在对住宅建筑混凝土工程开展施工的时候,混凝土的浇筑作为关键一环,对此,需要重视对混凝土浇筑的控制。为了可以对混凝土送料时间进行控制,在送料的时候需要在混凝土初凝前。与此同时,需要重视对混凝土的坍塌程度进行测量,需要贯彻落实逐车测量基本原则。在进行浇筑之前,需要对混凝土颜色进行对比。若是检验的结果通过需要实施二次浇筑。在进行浇筑时,运用分层浇筑模式,对每层浇筑厚度严格控制。
2.6灌浆操作技术

从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灌浆料的均匀性是提升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因此相关人员在开展灌浆操作的时候应加强对用料的控制,结合施工实际需求完成浆料拌和,避免因拌和浆料过多而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影响。与此同时,还需通过振动棒对各个浇筑部位进行均匀振动,避免出现漏振、少振等现象;精确把握振动时间,在出现石子下沉或表面浮浆现象的时候,及时停止振动,保证浇筑部位可以均匀凝结,为后续环节奠定基础。有异形柱出现,就可能导致正常间距缩短,进而影响到施工质量。比如正常的范围宽度为200mm,在两侧保护层混凝土的厚度为50mm,一旦需要在柱端配2根25mm的纵向钢筋,那么两根钢筋之间的间距将只有100mm,此时选择搭接方式时,就需要将搭接的纵向间距调小,也就导致有效截面发生改变,进而使得搭接尾部成为柱子抗弯的薄弱点,这时将会影响到柱子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同时也会埋下安全隐患。基于此,在选择搭接方式的过程中,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充分考虑搭接的纵向间距,规避截面发生改变的问题,在确保柱子强度及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搭接,为后续施工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依据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的建设情况,采用预制装配施工技术已经逐步推广开来,得到建筑产业的认可。建筑预制装配技术施工中,通过有效的节能环保方式,可以满足社会生态化建设标准要求,提升建筑施工的技术稳定性,优化建筑施工的环保水平。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规范操作中,需要结合实际施工规范操作要求,实施技术创新发展,努力构建合理的施工使用标准,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实现建筑技术产业的推广应用。预制装配建筑施工技术提升了建筑施工的技术应用,创新预制装配满足了不同建筑施工的不同条件要求,提升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晖,樊则森,齐贺,欧亚明,王龙.关于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8(07)

[2]张家平.基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滁州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