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敦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龚平

中共敦煌市委党校

敦煌市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四周被戈壁荒漠包围,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辖8个农村乡镇,全市总人口20万人,总耕地37.2万亩。农业生产以葡萄、棉花、瓜菜为主。年均降雨量仅为42.2毫米,蒸发量高达2505毫米,干旱缺水,降雨稀少,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生态十分脆弱。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分布有莫高窟、玉门关—汉长城—河仓城、悬泉置遗址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41处。

一、敦煌市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全球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敦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水资源十分短缺。

敦煌地表水以党河为主,年径流量为2.98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为1389立方米,属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

二是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目前全市每年地下水开采量为9945万立方米,远远超过了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共计下降了10.77米,目前仍以0.24米/年的速度下降。敦煌绿洲原有的1万余亩咸水湖和1千余亩淡水湖80%已基本干涸。

三是“绿色屏障”严重退化。

建国初期,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219万亩,湿地375万亩,现仅存天然林130多万亩、减少40%,湿地面积275万亩,减少26.7%。

四是土地沙化和盐渍化加剧。

自1994年以来,敦煌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库姆塔格沙漠正在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向绿洲快速推进。敦煌市年均出现八级以上大风高达15次到20次之多,累计日数为15.4天,给农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五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一些水生植物已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逐年增加,给林业建设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六是文物保护和自然景观的存续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众多文物遗址的损毁程度日益加剧,大量的文物因自然灾害侵蚀面临严重威胁,特别是莫高窟受风沙侵袭,塑像和壁画病害日趋严重,漠奇观月牙泉正面临枯竭的危险。

二、敦煌生态危机的成因

造成敦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疏勒河、党河上游截流开发,进入敦煌的地表水相继断流。维系敦煌绿洲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和疏勒河。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瓜州双塔水库、玉门昌马水库相继建成,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1974年敦煌党河水库建成蓄水,随着农田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党河下游断流。疏勒河与党河断流后,直接造成敦煌北部、西北部、东北部没有了地表径流,绿洲区外围湿地萎缩,生态逐渐恶化。

二是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随着党河、疏勒河下游的相继断流,以及党河渠系衬砌加固,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地表水渗漏减少,地下水的补给严重不足。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全市每年都提取近1亿立方米地下水,用于补充农业灌溉和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三是人口和耕地的增加,造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与解放初期相比,敦煌境内人口由3.6万人增加到20万人,农田灌溉面积由13.4万亩增加到41.72万亩,以棉花为主的低效高耗水作物比重过大,种植结构单一,需大量抽取地下水补充灌溉。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来敦煌旅游的中外游客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是受气候影响,党河源头来水出现危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的雪线不断上升,党河流域源头来水逐年减少,从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祁连山的雪线上升了50多米。另外,党河上游肃北县和阿克塞县用水量逐年加大,加剧了敦煌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三、敦煌市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近年来,敦煌市坚定不移地把加强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敦煌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按照“治标与治本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兼顾”的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健全组织抓宣传,切实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先后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三禁”(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移民)工作等领导小组,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强舆论宣传。

采取开办专题、开设专栏、张贴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在新华社、人报、甘报、甘经报等国内省内重要媒体强力推出《绝不让楼兰悲剧重演》、《不让敦煌变楼兰》等一批有关生态方面的新闻宣传作品;在电视台开播了以敦煌旅游文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等主要内容的专题影视频道,滚动播放了《大河西流》、《走遍中国敦煌》等专题影视片,加大了敦煌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有效增强了全市市民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社会氛围。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充分利用敦煌旅游接待的客源优势,抓住一切机遇,积极主动向上级领导汇报敦煌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对敦煌生态环境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2010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为做好敦煌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突出重点抓节水,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一是严格落实“三禁”和关井压田政策。

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三禁”政策,实施了关井压田工程,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实行举报奖励和责任考核制度,通过严格的督查落实,截至目前,压减耕地5.4万亩,关闭机井318眼,基本杜绝了乱打井、乱开荒、无序移民的行为,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

二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

按照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的“一特四化”要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部门帮扶等措施,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压缩以棉花为主的低效高耗水作物面积,建设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着力发展壮大以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优质瓜菜、种草养畜等高效节水特色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即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益,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三是强化城乡综合节水措施。

在农村,积极推广滴灌、管灌等农田节水技术, 灌溉水利用率由50年代的30%提高到56%,城市居民实行阶梯水价,新上工业企业落实了先进的水循环利用技术设备,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积极推进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公众参与、水权流转、城乡一体”的要求,推行了定额灌溉管理制度,开征了水资源费,形成了运转规范、调控有力、公平有序的用水价格体系。

(三)制定规划,加强湿地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封滩清牧、规划湿地保护项目等措施,减少人为因素对湿地的破坏,使现存湿地荒漠化趋势有所延缓,速度有所下降,部分区域湿地生态有所好转。先后建成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阳关国家级湿地候鸟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东湖、南泉湿地两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使全市保护区面积达到97.96万公顷,占敦煌国土面积的31.4%。

(四)夯实基础抓项目,着力加大了各项工程建设力度。

实施“引哈济党”等生态治理项目、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建设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管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

四、今后采取的措施

坚定不移地推进敦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加大生态项目建设力度。紧紧抓住国家、部委和省、市各级对敦煌生态保护工作关心支持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和时限进度,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和量化工作指标,全面推进生态项目顺利进行。

二要建立健全防沙治沙及农田林网建设管护的长效机制。执行好《敦煌市造林质量管理办法》、《敦煌市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敦煌市沙化土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落实好“三禁”政策和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任务。

三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攻以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和以温室瓜菜为主的节水高效设施农业,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实现农业节水、生产高效、产业升级、农民增收。

四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狠抓工程节水,加强技术节水,调整种植结构节水,严格管理节水,倡导生活节水,实施生态节水,建设高效节水农业园区,不断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为敦煌生态建设用水提供保障。

五要合理分配有限水资源,努力解决好生态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矛盾。对现有水资源实行严格配水制度,坚决执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原则和区域包干制。对农田林网和重点风沙口治理工程安排足够的生态用水并确保工程质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