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关于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思考

贾佳

四川省南江中学 636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给中国教育带来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主体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将学生学习将语文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主观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思考

引言:相较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和教师的主体,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首要地位,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调整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中“教”与“学”的比例,优化教学流程,教师讲课应以阅读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阅读问题意识,激发兴趣,设置问题,鼓励猜测,寻找空间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分析课文,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中,教师主导的讲解方式让学生难以锻炼自己的主体性,通过主体性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并强调主动体验和感知的学习过程。高中语文教育学生意识与能力发展的培养。此外,高中语文教学法的主主体性教学法可以体现团体的实力,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路。

2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的策略

2.1 传统教学观念的变化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知识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变高中语文课堂教育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提高语文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在教师课堂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的习惯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高中生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主体性的教学目标。以课文《再别康桥》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让学生自己朗读整首诗作诗作业。显然,这样的教育联系建立,学生无法完全融合,只能从老师描述的思维中学习,无法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育效果也难以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改变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大声朗读这首诗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思考,让同学们思考这首诗中最美的部分。然后让学生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会培养学生主动说话的能力,还会培养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关系。

2.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 “教”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教”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系,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学任务的重点。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和学习,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要做好引导。通过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真正的语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

2.3 创新想法召唤结构

文学作品在内容、形式和意义上的模糊、空洞或矛盾,在许多层面上造成课文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读者能够找到作品的意义并参与其意义的建构。上班。事实上,文学作品有很多空白和空白需要填补,有很多矛盾和空白需要诠释,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索兴趣,享受文学阅读和欣赏。在高中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阅读课文的呼唤结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以原有的阅读视野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已有的知识结构与个体经验相结合,提供个性化的解读,参与课文意义的再创造,拓展课文原有的有限空间,产生新的意义。在高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解决阅读课文中不确定点的建立问题。让学生探索阅读学习的意义。如与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优点和缺点相关的文学作品是进行多种解释的良好载体。首先,以曹禺的《雷雨》为例,周朴元是否真的爱陆世平是一个很好探讨的话题。《雷雨》里面相关资料很多,很容易找到,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理解,对主题进行有根据的分析。以往研究表明,语文阅读文学的呼唤结构一般包括空格、矛盾、前提、遗漏、隐蔽、中断、重叠、陌生等。老师可以教学生上述的空白类型,并带学生引入课文。学生引入课文后,作品的描述依次触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联想和想象,解读课文并建构意义,创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对话。其次,以《项链》为例,按照典型的小说结构,情节、人物、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情节包括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链接,《项链》 缺少结尾。从整个故事来看,原文错综复杂,情节紧凑,但省略了故事的结局。不管是这种因疏漏而导致的不完整情节影响小说的叙事,还是导致小说艺术价值的丧失,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否合适,有没有结局没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深意。

结语:通过主体性教学,将主动体验和感知的学习过程带入语文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主观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发展群体优势,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思考。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应通过设问、启蒙教育、丰富教育活动等方式,更好地认识主观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飞龙.高中语文情感式问题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8).

  2.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 赖瑞云.课文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廖沁华.高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B版,2016(5).

  5. 陈南英.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的探索研究[J].科学导报·学术,2020(53).

  6. 俞益曼.关于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