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新动静脉内瘘穿刺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新动静脉内瘘穿刺的临床应用

段云霞 刘燕华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 333001

摘要:目的:主要针对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动静脉内瘘穿刺临床中的应用加以分析。方法:本文选择的是医院在2019年9月-2021年4月间收治的60例患者,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方式,对照组采取常规盲穿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在近6个月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因为内瘘穿刺失误导致皮下血肿、渗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结果: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一次性穿刺中的成功率,观察组患者要高于对照组,存在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内瘘穿刺失误导致皮下血肿、渗血、疼痛等治疗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治疗工作开展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新动静脉内瘘穿刺起到了促进意义,能够提升穿刺开展的成功率,减少因为穿刺失败导致出现不良事件,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动静脉内瘘穿刺;临床应用

前言: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来讲开展持续性的血液透析是替代肾脏的有效治疗方法。一些患者因为肥胖或脂肪分布异常,就导致其动静脉内瘘在成熟之后的位置比较深,或者是血管扭曲等现象,就增加了整体穿刺工作开展难度,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也影响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的正常使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的是医院在2019年9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60例患者,将患者划分为两组,患者的选择主要是前臂标准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至6个月,经过超声测定内瘘穿刺部位血管直径>5 mm,距皮深度5~7.5 mm,内瘘血流量>600 ml/min。

1.2方法 患者在开展穿刺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有固定的护士开展动静脉内瘘穿刺工作,主要使用的是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对照组使用的是盲穿法,需要在穿刺前对动静脉内瘘血管加以观察与评估,确定穿刺点之后开展治疗需要铺上治疗巾,扎上止血带,促使患者的血管扩张,经过触诊之后确定穿刺点,并且使用爱尔碘消毒,需要穿刺的部分根据经验进行盲穿[1]。观察组患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技术,在穿刺工作开展前,护士需要对动静脉内瘘血管加以观察与评估,同时使用爱尔碘对穿刺的部位加以消毒,以及使用75%乙醇消毒的超声探头,将其上涂抹消毒型耦合剂,上肢动脉模式对穿刺血管展开在显示屏中的定位,在彩色多普勒屏上显示出一条血管臂上下清晰的血管纵切面形象,且患者的血管管腔没有杂音出现,此时需要操作护士使用左手固定超声探头,并且在助手的帮助下,对穿刺部位加以消毒,右手需要刺针从Mark点进针,沿着超声探头给出的垂直方向,缓慢的插入,并且在显示屏上需要显示针尖在皮下的实际运行轨迹,同时调整好刺针使用的角度,促使其能够处在最佳的血管位置中[2]

2、结果

2.1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 组新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穿刺总次数(次)

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数(次)

穿刺成功率(%)

X2

P值

观察组

30

865

856

98.96

146.334

0.000

对照组

30

839

700

82.12

2.2组患者内瘘穿刺失误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通过研究的开展,我们可以得到观察组患者在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上,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 组新内瘘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失误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穿刺总数

发生率

合计

血肿

渗血

疼痛

中断或延期治疗

误伤动脉

观察组

30

865

6(0.69)

9(1.04)

5(0.58)

0

0

20(2.31)

对照组

30

839

148(17.64)

23(2.74)

20(2.38)

11(1.31)

2(0.24)

204(24.31)

X2



145.231

6.023

7.214



172.324

P值



0.000

0.012

0.004

0.003

0.485

0.000

2.3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秩为1261.25,高于对照组的44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 组新内瘘血液透析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例次)

组别

6分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0分

Z值

P值

观察组

846

10

7

2

0

0

0

-38.021

0.000

对照组

668

36

95

17

6

4

13


3、讨论

动静脉内瘘指的是尿毒症患者的外周动脉与静脉皮下建立起血管通路,其主要开展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方便忽视进行浅表的静脉穿刺,从而获取到更多的患者血液透析血流量,这也是保障尿毒症患者可以顺利开展透析工作的保障[3]。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比较长,且应用过程中并发症比较少,所以这也是我国现今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开展血液透析的首要工作,随着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不断增加,以及肥胖、疑难复杂血管患者数量的增加,在相关工作显示中发现肥胖是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性要素之一,导致肥胖患者内瘘的成熟率比较低,虽然患者的血管比较粗,但是静脉的位置比较深入,所以在首次穿刺中比较困难,无法达到成熟工作开展的标准[4]。所以对于血液透析护士来讲,较深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是比较困难的,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同时也引起了更多的思考,在开展动静内瘘血管时容易出现失败,主要是因为在患者的脂肪下护士无法凭借手感,接触到血管的粗细、走向,所以无法有效的开展血管穿刺,并且当刺针穿过较厚脂肪时再进入到血管,明显的会有减弱作用,比较容易导致刺入过深或过浅,对血管壁造成血肿[5]。想要提升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的成功率,就需要让护士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患者的血管情况,促使血管可以实现可视化,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能够对血管的内径、深度以及走向加以分析,并且动态化的显示出来,现今已经广泛的应用这些透析患者自动静脉瘘的评估与诊断工作中,并且在临床工作开展中可以帮助护士更方便的实现血管可视化且成熟的应用在P I CC置管或深静脉置管是工作开展中[6]

结语:

本研究工作开展选择的样本量并不多,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工作流程需要完善,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不断的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爱纯. 两种不同的彩色超声引导方式在肥胖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比较[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1,25(01):41-46.

[2]文芬. 超声引导在疑难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2020,33(11):174-175.

[3]吴爱纯,张璜,吴磊.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较深动静脉新内瘘穿刺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01):36-37-38-39-40-41.

[4]蔡小萍.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血透患者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5):45+50.

[5]石存平,姚春雷,汤建明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8):114+122.

[6]肖光辉,张丽红,詹申等. 掌上超声实时引导自体动静脉内瘘初期穿刺效果的初步观察[J]. 中国血液净化,2018,17(09):63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