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解放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3

东北解放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张瑞

沈阳师范大学 110000

摘要:根据东北解放区教育史料及各类教育学著作,本文将东北解放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分为“初建阶段”、“正规化阶段”两个阶段,并从历史背景、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安排概括东北解放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阶段特点。

关键词:东北解放区 基础教育 课程设置


东北解放区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处于革命根据地基础教育的正规化时期,主要由今天的东北三省、河北承德、蒙古赤峰等地组成,存在于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与其他革命根据地不同的是,东北解放区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开始建立,且是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其教育事业主要面临着两座大山,一座是“伪满”时期日寇灌输给东北人民14年的“奴化教育”,另一座是国民党施行的反苏、反共、反人民的“党化教育”。因此,东北解放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是指借鉴其他革命根据地土地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课程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结合东北青年特点,根据教育方针,逐步实现“正规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东北解放区的特殊性及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到1948年8月,是教育的思想改造阶段,也是东北解放区基础教育课程的“初建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是教育的新型正规化阶段,也是东北解放区基础教育课程的“正规化阶段”。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教育在新民主义革命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任务,设置了不同课程,本文从历史背景、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安排四个角度来阐述东北解放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阶段特点。

一、东北解放区基础教育课程的“初建阶段”19459-19488月)

(一)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伪满政权之手向东北人民灌输“王道乐土、共存共荣”的愚民思想,使东北人民遭受了14年亡国惨祸,受了14年奴化教育的毒害。而伪满战时体制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是这种殖民地奴化教育的强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以后,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内战逐步加剧,而教育却成了“比内战还可怕的一个问题”。国民党借教育复原的名义在东北实行党化教育和欺骗宣传,使东北青年学生思想上受了蒙蔽。

(二)“初建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概况

1946年9月24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关于改造学校教育与开展冬季运动的指示》,要求“根据东北解放区的情况,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应是进一步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和蒋介石封建法西斯教育的余毒的影响,建立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使教育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服务于东北人民的和平建设事业”。

根据时局发展灵活安排学制,东北解放区的基础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分为初级小学教育、高级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普通中学教育。《指示》指出:初等教育应重在改造和普及上,要打破旧型正规化的束缚。其办学形式有早学、午学、夜学、半日学、全日学等,以便于广大贫苦儿童入学。试行“民办公助”的办法,推广小学教育。中等教育的形式应当是师范教育占第一位、职业教育占第二位,普通中学占第三位,中等学校的学制,应采取多轨制或双轨制。普通中学为三三制(初中3年,高中3年),师范学校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三三制(初级师范3年,高级师范3年),另一种是短期专修班,一年或半年等。

初等教育的课程废除了反动的教育内容,努力使教材内容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相联系,但课程、课本并不统一。1946年9月东北政委会规定初级小学教育为国民基本教育,从政治教育来说,应使学生学会做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公民所应有的政治常识;从文化教育来说,应使学生能看最浅近的通俗书报,能写最简单的应用文,如记账、打算盘、开便条、写信等。因此初级小学的基本课程为国语、常识(包括自然和社会常识)、算术(包括珠算)、音乐、体育游戏、工艺与农艺。高级小学为升中学的阶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升学而回家从事生产劳动或到地方上参加工作,因此高级小学课程暂时规定为国语、政治常识、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工艺与农艺。

中等教育的课程,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设置。《指示》规定初级中学的具体课程内容为国文、政治常识、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此外,各校可根据情况增开若干职业课。初级师范学校的具体课程为应以文化政治教育为主,以业务教育为辅,其普通科目与初中相同,业务及教育课可设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小学教育实施法、社会教育实施法三门主要科目。高中和职业学校的课程暂由各校按实际情况规定。

(三)这一阶段课程设置特点

1、“民主教育课程体系”替换“奴化教育课程体系”

在教育制度方面,共产党接手的解放区将“蒋匪奴化教育”的主要课程彻底取消,如童训、户政等。禁止体罚,实行民主管理,建立了学生自治会,实行有领导有组织的学生自治。在课程内容方面,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除学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外,普遍讲授了社会发展史,抗日战争史,以及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还讲授一些鲁迅作品和报刊时文。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说服教育,启发自由思想,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法,创造主动活泼的革命气氛。

2、设置“生产劳动”课程

从初等教育的课程来看,无论是初级小学还是高级小学都设置了农艺与工艺。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同时结合解放区劳动力缺乏的困难,很多学校按照自然环境、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教学时间的不同,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把握相关劳动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这种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坚定革命信念,鼓励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行动中,为革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3、课程内容增加“内战题材”

内战是该时期东北解放区的中心工作,解放区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儿童的革命信念。在课程内容上通过鲜明对比的形式呈现了两党及所统治区域的差异,通过宣传党的中心任务,介绍战争形势及历史,引导儿童积极抗战,并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

二、东北解放区基础教育课程的“正规化阶段”(19489-19499月)

(一)历史背景

1948年夏秋间,处在解放前夜的东北解放区,东北战局变化很快。党的工作重心已由农村开始转移到城市,“生产建设,支援战争”成了党的中心工作。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要求教育工作做长远打算,建立正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

随着形势的发展,东北解放区教育事业已具备建立正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条件和可能。首先,经过思想改造教育,青年学生的思想已普遍有了转变,基本上肃清了盲目正统观念,初步树立了革命思想,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使建立正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备了思想基础。其次,东北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中小学陆续发展起来,这就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土地革命使大量贫苦农民子弟入小学,青年学生踊跃参干、参军,学习文化成了广大工农群众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诉求

(二)“正规化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概况

1948年10月10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就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做出了新规定。《指示》指出:“课程的制定,应以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程度为依据。今后的中学课程,应加深文化课的份量,以应生产建设需要。加重文化课并不等于忽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我们应善于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到文化课里面,取得潜移默化之功效。”1948年10月23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再一次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东北解放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批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革命思想的各种知识分子,以适应建设事业的需要。要恢复和发展国民教育,以新民主主义来教育后代,培育新国民。”

学制暂时照旧不变,小学四二制,中学三三制。师范学校4年,简易师范2年,前者主要培养高小教员,后者培养初小教员。必要时还可设半年到一年制的短期教员训练班。同样,其他短期训练班,如果需要仍然可办。

小学课程的设置为文化课占90%,政治课占10%。文化课包括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科。初级小学课程设有国语、算术、常识、唱游、体育等;高级小学设置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以上课程内容设置和具体要求,体现了东北解放区小学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全面性要求和逐步向正规化过渡的发展趋势。

中学课程的设置为文化课占90%,政治课占10%。师范学校文化课比重占70%-75%,业务课占15%-20%,政治课占10%。其他职业学校原则上规定文化与业务课共占90%,政治课占10%。文化课包括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自然科学(植物、动物、矿物、化学、物理)、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等科。俄文为大城市中学的必修科。政治课包括政治、常识和时事。师范业务课包括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小学行政与生活指导,小学教材研究与各科教学法,社会教育以及参观实习等。这些课程设置是东北及全解放区中学课程向正规化方向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这一阶段课程设置特点

1、课程设置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

从课程设置不难看出重视文化课学习,但文化课过多并不意味着忽视政治课,而是要处理好政治课与文化课的关系。学校必须正确解决和安排好学习政治和学习文化,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既要学习文化,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学到为人民服的本领;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政治,有革命理想,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课程编制关注城乡差异

小学课程与教材的编制是按照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原则编制的。由于我国城乡差别较大,情况不完全相同,故城乡小学每周课程时间也有所不同例如,农村初级小学总课时多于城镇初级小学总课时。城市高级小学总课时高于农村初级小学总课时,且农村高级小学中劳作课程所占比重高于城镇高级小学劳动课程所占比重。

3、课程内容多样化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和干部人才的需要,工作中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种多样化的课程内容设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干部,如哈尔滨青干校培养各类干部750多人,他们负责户口调查、遣送日本侨民、防疫、支援前线等工作。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中日医科大学、东北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后方医院、哈尔滨外国语学校等,培养出炮兵、医护人员、外文翻译等一大批专业人才;东北铁路学院、行车、管理等八个队,培养了大批铁路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有些人在全国解放后响应党的号召入关南下,扎根新区,为全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东北解放区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群众路线,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东北解放区的教育方针,培养了大批政治觉悟高、纪律性强、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积极投身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这种宝贵的课程经验对其他解放区恢复自己的教育提供了借鉴,为创建新中国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学利.伪满洲国教科书的演进阶段[J].教育评论,2016(03):161-165.

[2]苏甫. 东北解放区教育史[M].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20-40.

[3]刘兆伟, 许桂清. 伪满洲国教育史[M].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3:80-160.

[4]贺金林.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研究. 中山大学, 2007:219.

[5] 石玉.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研究[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189-199.

[6] 齐红深. 东北地方教育史[M].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342.

[7] 江山野. 中国教育事典[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833.

[8] 陈桂生.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92-96.

[9] 石鸥. 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575-581.

[10]宁培秀. 东北解放区学生的思想改造运动[J]. 党史纵横, 2014(11):4-6.







 本文系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东北解放区(1945-1949)教科书的精神遗产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L20BDS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