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对春节文化的传承研究——以“春节访谈”形式开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8
/ 2

当代中学生对春节文化的传承研究——以“春节访谈”形式开展

叶欣然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四川 绵阳 621000 )

【摘要】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快速地发展,春节文化也在悄然变化。春节文化的内涵在当代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传承缺失问题。立足于中学教育,分析三代人的春节认知,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尝试采用以“春节访谈”的形式去开展春节文化传承的研究。在这片少人有探究的领域,理念、观点还需要多积累沉淀。

【关键词】 中学生、文化传承、春节访谈

一、春节文化的内涵

春节是汉族人民最为重视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居于首位,是汉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历史悠久,春节由来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文字记载。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 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1]

当代的春节在形式仍是保留了传统习俗,从年前到元宵办年货、祭灶神、扫尘、杀年猪、贴红、年夜饭、守岁、压岁钱、拜年、灯会等等。21世纪步入新时代,网络技术发展、交通更为便捷等因素赋予了春节新的形式和内涵。

二、当代中学生面临的现状

(一)新时代的特征

21世纪的春节现状表现在,春节营造的教育环境变淡、教育内涵日益弱化、参与的积极性大不如前,问题来自于本身主体的意识缺乏、家庭和学校教育只作形式的重视,并无具体的方法论指导,更谈不上去检测考核。

老一辈非常重视的仪式活动,在当代的快节奏之下,很快将其规划为繁文缛节,思想传统。在网络时代、快餐时代这样快节奏的社会中,要恪守传统是困难的。

(二)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问题

教育缺失是春节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大阻碍。家庭教育表现出来的问题是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所逐渐形成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地域固化被打破,常年的流动和置身于外让传统文化阵地失守。尽管在新时代下的春运潮、返乡潮频繁并且庞大,能带回人们对家的期待心,但是对于传统春节的内在文化在匆忙之中是简而又简,省之又省。当传承至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代人时,对于春节文化的内核重视则更少。纵观21世纪20年代正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们,正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代群体。更快的时代节奏,新的生活内容和思想观念的吸纳之下,对于春节的传统内核更是知之甚少。据此,至1978年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后,走出固定场所的三代人,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备受影响。在春节的传统习俗的坚持和传承上的不完整和简化问题凸显。

三、“三代人的春节记忆”—访谈形式的开展

(一)“春节访谈”活动的介绍

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历史组在2020年的春节期间,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作业:“我们的新年”口述历史访谈录。在寒假之前,历史组拟定访谈项目、对象和问答记录方式,具体的内容要求如下:

1.访谈注意事项:
(1)受访者(爷爷奶奶辈、爸爸妈妈辈各一位)。采访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照顾受访者的身体、情绪以及生活习惯。

(2)至少要有两张采访过程中的照片(含采访者和受访者),照片要与“口述历史记录单”夹在一起上交。如有与采访内容相关的实物,也请拍照,一起上交。
(3)在“口述历史记录单”上记录时,应先写问题序号,再记录。
(4)原则上由受访者口述,采访者记录,不需要加入采访者的观点、判断。
(5)如果对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采访者可自行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做好记录。
(6)访谈结束,采访者将记录的内容读给受访者听,受访者确认无误后再签名。2.访谈提纲:
(1)您13岁时,是哪一年?住在哪(市/县)?当时家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2)简述年三十那一天,从早到晚,你的活动。

(3)当时,年夜饭是和谁、在哪里吃的?有几个菜?分别是什么菜式?必备菜品有哪些?

(4)当时,有没有零食?请举例。

(5)当时,有哪些游戏(如放烟花等)?请描述玩耍过程。

(6)如果走亲访友或旅游,有哪些交通方式可供选择?

(7)当时,过年穿什么衣服(如颜色、材质、款式等)?与平常有哪些不同?

(8)当时,除夕前后有哪些传统习俗(如:祭灶神、祭祖先等)?分别什么时候?

(9)当时是如何送新春祝福的(如书信、电话等)?

(10)在什么时候置办年货?有哪些年货?

(11)有没有压岁钱?有多少?

3.采访者基本信息、受采访者基本信息

4.采访感受

在假期里,由学生采访并记录,访谈内容设计春节的各方各面。想借此形式,让三代人的春节记忆因此连接,促进三代人间的沟通了解,最终达到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二)“访谈”反馈分析

余下,我将自己任教班级随机抽取其中10位学生的反馈情况作样本分析说明。回收完整并及时,分析针对三代人的春节记忆描述、直观感受、访谈记录中提取关键词,分析异同点

1.春节的传统习俗在三代人中基本上能够能完整传承,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受时代的经济水平的影响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自行车、电视机、手机网络成为三个人不同的标签。

2.国家政策的痕迹相当明显,在一代体现出的新中国初期的施政影响人民的春节文化生活。在二代体现出改革开放后的生活多样,如序号10的烟花、魔术等记忆,以及序号8的春节记忆“打游戏”这都是国家特征的体现。

3.科技文化和认知的更新,在传统习俗上多了新的思考。如序号1的没有祭祀的迷信,只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尊重。并无生死的祈祷,更多坚持科学精神

4.时代在不断进步,春节内容更为丰富。第一和第二代回忆曾经的苦日子同时也感叹时光流逝,但都肯定了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的提高。

5.采访者在进行完整采访后,被讲述者的内容所震撼,对曾经的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春节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无声地传承着。我选取序号9的完整个人感受,以作印证。

学生感悟示例:时代正在快速的变化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习惯也会消失,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过节时的习俗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我们要学习和重视这些习俗,并且一代代传延下去,而不能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失传。我们一定要肩负好这个使命,让中华传统流传下去。

四、春节文化传承的思考

春节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作为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作为情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2]

个人要积极参与其中,提升对文化内涵的认识。在春节文化传承过程中,年味的浓淡与否是取决于人的参与程度。主动践行敬老孝亲的道德理念,与家庭祭拜祖先仪式,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增强和巩固其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目前我们通过在小范围的“访谈式”活动开展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仅是试点,还未到一定规模,并且在内容和操作过程中仍有需完善之处。但可喜之处,正是在一线的教育者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全面的思考和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在中学生群体中弘扬传统文化仍有更远路的要走,春节文化内核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

[] 张本瀛.春节的由来和习俗[J].全国新书目.2009-02

[2] 张雪.春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2018-05


1] 张本瀛.春节的由来和习俗[J].全国新书目.2009-02

2] 赵丽娟.中国春节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作用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