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民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对策研究

闻勇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水利局 237300

摘 要: 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实施了一系列基础性民生工程,尤其是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更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和脱贫攻坚的迫切要求,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人饮解困、饮水安全和提升等民生水利工程,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饮水问题。但受山区地理环境限制,饮水安全等民生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滞后,工程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重建轻管,从而影响了民生水利工程效益的持续发挥。本文针对大别山区金寨县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民生水利工程有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前言:

安徽省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全县人口70多万,其中百分之八十生活在山区,由于山区地形限制,群众居住分散,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为解决山区群众吃水困难和饮水安全这一突出问题,自“十三五”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全县先后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42亿元,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提升等民生水利工程,共建成455处集中供水和一批分散供水工程,解决和改善了55.40万(其中贫困人口12.9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8%,自来水普及率87.8%。但受地形、管理机制、管理技术人员、管理资金等条件限制,在后期的工程运行、维修保养中出现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饮水工程的粗放管理,导致供水量和水质不稳定,群众满意度降低等。

2. 民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范围广、管理难度大。受山区地形条件限制,金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多为分散式、小型农村供水工程,日供水量基本在50吨以下。除东部燕子河、天堂寨和中部南溪镇等少数集镇水厂达到了日供水1000吨规模外,其余20多乡镇集镇规模水厂日供水均在200吨左右,村级日供水在50吨左右。饮水安全工程小而散、供水管线长、管线布设高差大,导致上游用户水压低、供水困难,下游管道水压大、常常爆管,巡检、维修路程长,事故抢修不及时,管理维护成本高,水资源浪费大等诸多问题。

2.2 建管脱节、重建轻管。现有饮水工程建设主体多,分别有水利、国土、扶贫、库区移民等多部门建设的饮水工程。由于多头建设,以及各部门建设工程的标准、要求不统一,造成重复建设、只建不管、管理混乱等问题,部分乡镇存在同一区域多家供水,部分用水户存在多个供水来源(集中供水水源、自备水源、村组自建水源),给后续的标准化运行管理造成了困难。

2.3水价偏低,用水量少,运维单位生存难。长期以来农村饮水工程的建管模式大多数为 “国家建、集体管、群众用”,但往往是国家建了,集体不管或管不了,群众用了,但收费难或不交费。农户入户水表安装率低,用水量小(平时只用自备水源供水,干旱缺水时才用集中供水点供水)现象较为普遍,加之政府控制农村用水价格,水费定价偏低,运维单位收费难、收入低,很多供水厂难以为继。供水工程的粗放式管理,导致水质不稳定、供水量无保障,对此群众意见大、社会满意度差。

2.4 管理体制不完善,运维管理专业化队伍和人才匮乏。近些年由县水利部门牵头建设的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于建管结合,并采取了公司化、专业化运营管理模式,管理较为规范,供水水量和水质的保证率均较高。但对于前期建设的一些农村小型供水工程,由于建设主体多元化、工程的所有权不明确,权责不清,管理主体主要由乡镇委托村委会管理,维护资金缺乏,村委会所委托的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或退休老村干,由于管理人员兼职事务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设备使用、消毒和净化药物投放、水质检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较差,设备及管网故障不能及时维修、消毒和净化药物投放不准,供水水质波动不稳。

3. 民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统筹区域供水总体布局。在巩固和提升前期民生水利工程基础上,围绕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发展目标,打破乡(镇)等行政区划限制,根据山区特点、水源地分布和人口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划分供水区域。重点发展集中供水工程,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规模适度的标准化集中供水工程,以提高供水能力,并通过管网改造和延伸,尽可能扩大供水区域;通过并购或改造,逐步淘汰一批设备陈旧、管理不便、规模较小的分散式供水工程,可将其改造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或山区特色种养业供水灌溉水源,盘活和利用好现有供水设施,为实施民生水利集约化运行管理奠定基础。

3.2 坚持政府主导、公益属性,进一步加大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在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对受自然环境、农民承受能力等条件限制,以及运维困难的供水工程予以财政扶持,实现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县级财政应将农村民生水利工程的管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采取以奖代补、以钱养事的方式,落实供水工程的设备更新、消毒和净化药剂购买、运营管护人员补助等经费保障。加强宣传,提高入户水表安装率,普及智能化水表,减少水费收缴成本;据实核定供水生产成本,合理确定水费价格,保障水费价格的正常调控机制,保证水费收缴。

3.3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生水利工程建管模式,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发展。盘活经营权,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供水企业,推行农村供水工程专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通过PPP模式由目前城区的大型供水企业或招商引资企业,承接农村供水工程运管,破解城乡供水两元结构,利用大型企业的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建设起城乡统筹、设施完备、水质稳定的供水工程体系;对地处偏远、地形不利、人口分散等不具备并网联供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可由城乡一体化供水企业代管,并根据其水源条件、用水需求等进行改造提升,按照供水规模和水处理要求,优化水处理工艺,完善净化、消毒设施配备,提高供水保证率、保证供水水质达标。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根据当前饮水安全管理工作现状,采取两步走的方式,一是通过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使其能承担起现阶段饮水工程运维任务;二是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并通过选拔和淘汰机制,吸收和消化现有运管人员,逐步建立起一支运维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新时期民生水利工程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要求。

3.5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一是建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落实水质监测工作经费,配齐水质检测人员,承担起对全县规模化水厂的巡检和抽检任务;各个乡镇和规模水厂落实具体水质检测人员,规模化水厂要设置标准化水质化验室,承担起本辖区内的水质检验及对分散水厂的水质巡检、抽检任务。二是加强对水质化验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实行规模水厂日检,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周检制度。三是加强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尽快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智能化信息平台,加强规模水厂制水生产控制、在线监测、视频安防等系统建设,实现从水源地、取水口、制水、输水和末梢水的全过程监管,确保山区群众能吃上安全水、放心水。

3.6 明确权责,建立民生水利工程监管责任机制。明确县乡政府作为民生水利工程的主体责任,统筹负责农村饮水安全的组织领导;根据县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全县区域化饮水安全民生水利规划、统筹安排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和使用监管;明确乡(镇)、村两级管理责任,配合供水管理单位做好辖区内供水设施维护,水费收缴等工作;明确水利、财政、卫生监督、卫健委、生态环境、发展与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责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具体承担起行业管理、业务指导、日常监督、财政保障、卫生监管、水质监测、水源地保护、供水水价管控、入户费用核定、建设用地保障等行业管理职责。

4.结语:

饮水安全民生水利工程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3项民生工程之一,是脱贫攻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阶段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后,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的民生福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