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模态教学在高职公共英语听说环节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浅谈多模态教学在高职公共英语听说环节中的应用

杜娟子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全球战略文化的发展要求,多种媒介构建多种模态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愈发广泛。英语学习讲究“听力先行”,然而高职学生的听说能力却是最薄弱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多模态教学的引入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有较为明显的效果,本文旨在对听说环节教学中多模态的实际应用方法展开研讨,为多模态在其他环节的应用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多模态;公共英语;听说能力


听说是英语语言交际的基础。根据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标准,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听说能力相较于其读写方面的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针对学生英语听说面临的困难以及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在听说环节中利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语言、符号等多模态素材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成效。

一、多模态的优势及可行性

多模态教学理论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多个模态间的互动会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使课堂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化,较之传统教学更为鲜活,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符合当今年轻学生的需求,也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就设备和素材而言,首先,高职院校基本都配备有多媒体语音教室能满足多模态教学需求,同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教学APP平台的普及也让多模态教学更为立体化,而网络媒体的发达也让老师比以前更容易通过各精品课程资源库、各大公共平台、社交媒体、公众号等渠道共享资源,这些媒介应用于课堂中能带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

二、多模态素材的选用

1.图片、文字模态

图片、文字模态为常用辅助模态,一般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视频听力材料。图片模态通常是借助其象征意义强调和凸显内容主题,而文字模态一般用于板书、字幕、文本、歌词的展示中,两种模态相结合的形式有简笔画板书、图表、思维导图等。教师可将这些模态置于材料听前的预览、预测中,听中的提取信息、解答疑问中,听后的复述、口语拓展中,多技能综合、多方面协作培养学生的能力。

2.音频、视频模态

音、视频模态为听力环节中的主要呈现模态,用于播放听力材料。在使用音频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主要调动的是听觉,从听中辨音、获取关键词、提炼主要信息等缺一不可;而在使用视频模态时,听觉依然占主要地位,视觉则起到补充、强化的作用。视觉特有的形象化和画面感,能解决单独使用听觉时信息不够直观、生动、完整的特点,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口语输出时,音、视频模态方便学生参照、模仿、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更多使用到的是语言,不仅师生、生生间有互动,师生与音、视频资料间也产生了互动。

3.手势、动作模态

在多模态教学的听说课堂中,除了基础的图、文、音视频之外,教师会广泛使用如手势、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教学环境、符号、实物等来进行教学设计,这种动觉辅助视、听觉的组合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使学生一直都保持高涨的学习和练习兴趣。比如用拍手来表示音节的切分,用某个手势代表重音强调,用挥动手臂向上或向下来表示声调的升降,用肢体语言辅助英文歌曲的表演等,这些方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都获得了积极的训练效果。

三、多模态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1.听前环节(pre-listening)

教师可以选取与所听内容结合紧密的图片或动画视频来进行热身导入,巧妙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注重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听力材料理解、探索的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使用语言和动作模态对学生加以鼓励,引导他们表达观点、积极交流,逐步加深对听力材料的深入思考。

在听之前,教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生僻词汇、短语等进行展示,有必要提前讲解的先解释,降低学生对复杂听力材料的畏难情绪,并带领学生根据关键提示或思维导图预先猜测听力材料的内容和架构。

2.训练环节(while-listening)

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首先听第一遍,以文字配合图片呈现主题的形式给出判断正误题,这类题通常比较直观简单,听出大意即可答对。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训练,以文本形式呈现问答题,加入符号模态重点标识出人物、原因、时间、地点、方式等特殊疑问词,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涉及到关键信息的词句记录下来,这一遍属于精听,学生会从中获取很多材料中的细节信息。第三遍训练时要求学生运用文字模态,尽可能多地做笔记,然后教师配合思维导图的呈现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听力材料内容。

3.听后环节(post-listening)

三遍材料听完之后,教师用PPT呈现答案和听力原文,讲解错误较多的题,然后对学生进行检测,比如独白材料可以选人进行模仿或复述,对话材料可以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教师除了文字、思维导图以外,还可以加入手势模态给学生提示,如转折、因果或提示轮到下一位都可以用不同的手势来表示。通过听后环节的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听和说的能力也得到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使用到了文字、图片、符号、手势、语言等多种模态,融合了对视觉、听觉、动觉的多种感官刺激,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4.口语输出环节(speaking out)

在足够的语言输入后,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语言输出的环境,教师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多搜集丰富的多模态口语练习材料提供给学生,为他们构建符合其语言表达能力、适合其未来职业特性的语用情境。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工具的发达带给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口语教学资源,平面化的如小说、杂志、期刊、报纸等,立体化的如TED演讲、英语辩论赛、英文脱口秀、电影原声片段、电视剧、纪录片、音乐原声大碟、甚至原版动画,这些资源让学生的口语素材来源不拘泥于课本教材,拓宽了学生的英语口语信息获取途径。同时,由于这些素材本身具备故事感和主题性,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观看时找到代入感,在练习时享受浸入感,在模仿时找到节奏感。

多模态的英语口语交际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习形式,配合情境表演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视听感官,比如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设计校园、课堂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训练,同时,各个专业的学生均可以为其构建生活化的语言情境,比如看病、问路、购物、旅行等,以此锻炼学生的日常交际口语表达能力。针对高职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要发挥创意设计活动,比如在课内采取课本剧表演、话剧表演、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在课外借助英语角这样的平台开展一系列趣味活动,如英文儿歌表演唱、影视配音比赛、舞台剧、音乐剧、英文演讲、英文歌手比赛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训练机会。


结语

除了听说环节,教师同样可以将多模态素材进行合理组合,运用于其他科目或课堂的其他环节中,利用多模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获得充分的语言输入之后,引导其完成输出的训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国栋、刘春蕊.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设计[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49-52.

[2] 张德禄,丁肇芬.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界,2013(3):39-46,56.

[3耿华,王伟,陆美慧.输出与相关输入对“注意”和语言习得的作用——一项基于翻译活动的个案研究[J].外语界,2015(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