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

王紫薇

绵竹市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200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与实施成效。研究方法以干预机制的实施作为分界点,在本次实施前后各12个月份中分别选中100例心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传统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方法,而对照组使用心内科的护理安全措施。结果观察组主动报送潜在危险事项例数、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所发挥的前馈控制和预警作用,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对基层医院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安全意识;

心内科护理安全工作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是对心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在法律和医疗卫生法规许可范围外,未发生患者心理、躯体结构或功能方面的损伤、障碍、缺陷或死亡。为此,心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需要更加细致、系统、提前预防。通过日常工作,作者将前馈控制思想贯彻到护理计划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实践表明,护理工作缺陷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研究资料

某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在2020年2月~2020年11月,护理安全干预机制项目正式试行。随着心内科护理安全机制的构建,选取研究对象标准为:①已经患有心内科类疾病;②有独立思考表达嫩能力;③思想意识状况正常。排除患者标准:无思维、无沟通能力。2020年2月~2020年11月心内科患者100例设为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为58~81岁,平均(69.5±10.2)岁;主要病种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原发性高血压等,合并的疾病主要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等。主要病种构成及合并症基本同对照组。本研究已经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所有患者全部属于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种类型、合并症等基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病种的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全面的护理安全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1.2.1心内科护理的不足

分析回顾性分析科室2020年2月~2020年11月护理缺陷事件,主要原因有:①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与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对应落实;②监控管理机制不严格、措施不力;③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④护士人力资源缺乏;⑤环境设备、设施使用不当;⑥感染干预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⑦健康教育或护患沟通未到位;⑧预见性护理较差;⑨部分患者依从性欠佳等。

1.2.2 设立护理安全监测预警信息表

以前科护理缺陷事件的情况为参考,将护理缺陷事件划分为重大错误事件、中等错误事件、小错误事件和无错误事件。按照已完成的整改措施,再分为全面整改、部分整改、未整改,设计护理安全监测预警信息表,见表1。报警信息值0~1.00范围内,根据预警信息值高低评价护理安全程度,如分级小于0.90,应及时分析原因,限时整改[2]。定期记录、动态记录护理安全预警信息图,使其能直接反映护理安全的动态变化。

表1 护理安全检测预警信息表

事故类型

不同整改措施下的预警信息值

未整改

(<30%)

部分整改

(30%<100%)

全面整改

(100%)

重大差错事故

0

0~0.49

0.5~1.00

中度差错事故

0.20~0.29

0.30~0.59

0.6~1.00

轻微差错事故

0.30~0.49

0.50~0.69

0.7~1.00

无差错事故


1


1.2.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患者安全意识

护理人员既要掌握较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巧,还要有较强的零缺陷管理控制能力,不断丰富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和应急能力;

强化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氛围,提倡不责备文化,鼓励报告不良事件,加以改进,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建立自我保护、保险防范、预防三大护理安全意识

[3]

1.2.4 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

规章制度是入场护理工作中对医护人员的行为规范,任何护理操作的实施都必须遵守既定的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的规章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制定或完善新开展专科诊疗技术的护理规章制度,组成的3级管理网络,一切护理操作必须按照常规制度实施,在工作中培养护士养成谨慎、周密的工作作风,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管理,加强护理风险监控,严把护理质量考核关。同时做好护理实习学生的管理,各项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

1.2.5 做好入院评估并仔细观察病情

接诊时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设定不同的病室布置和监护级别,做好识别标记,以便及时观察病情及抢救。有些患者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或比较隐匿,遇到这种情况,应提高警惕,准确、全面、及时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主动报告潜在风险事项例数、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主要从基础护理、规章制度建设和执行、护理培训、技能考核、环境、设施设备管理、健康教育、医护人员交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负事件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分值满分10分,按优10分、良8~<10分、中6~<8分、差0~<6分计算。

2结果

观察组主动上报差错或识别潜在危险的例数、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风险管理、前馈控制等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而护理管理则是指在护理实施前,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事件及其后果做出预测,进而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这种具有预防性质的控制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负性事件的发生,这也是循证护理理念在日常护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即“审慎地应用”能够获得最好的研究依据。

本项研究中,观察组在循证护理理念的基础上,首先对以往护理工作的负性事件进行分析,分析其原因,针对负性事件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患者为中心,进而针对危险因素构建心脑血管护理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业务培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入院评估,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护理,加强重要环节和设施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增强医护团队的协助及沟通交流,科学合理地配置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因素。通过对患者的护理,作者深刻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护理工作的坚实基础,责任心是提高护理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更重要的是细致、全面、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降低护理负性事件、并发症、死亡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可见,建立在循证护理实际基础上的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既能起到预警控制、前馈控制的作用,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基层医院心内科护理工作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军, 王银莲, 周娟. 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的研究[J]. 饮食保健, 2019, 6(15):160-161.

[2] 蒋颜. 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的研究[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19期, 127页, 2019.

[3] 王霞. 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的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29(02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