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在急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2

护理管理在急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

付玉田

梁山县中医院 山东省济宁市 272600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急诊护理缺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1年6月急诊科在岗护理人员66名,于2020年1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管理前后急诊护理质量、护理缺陷、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对比,实施后急诊护理质量评分较高(P<0.05);管理后护理缺陷发生率(4.55%)较管理前(15.15%)低(P<0.05);管理后患者满意度较管理前高(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科,能有效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且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护理管理;急诊护理;满意度

引言

急诊科是接诊与处理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窗口,是救治、护理患者的前沿工作岗位,虽然所承担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院内转运,但是由于患者病情危急、复杂、严重以及变化快等,极易出现生命危险,导致急诊科救治与护理工作存在较多高风险因素。尤其是儿科急诊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变化快,若缺乏规范、合理的转运流程以及护理质量控制,影响患儿抢救效率。为了有效保障儿科急诊患儿快速、安全地接受系统治疗,我院将护理管理模式运用于儿科急诊,取得了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1年6月急诊科在岗护理人员66名,其中男10名,女56名,年龄21~48岁,平均(34.62±6.35)岁,工作年限1~26年,平均(13.27±6.15)年,婚姻状况:已婚32名,未婚34名;职称:主管护师11名,护师31名,护士24名;学历:本科36名,大专30名。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①组建护理小组:首先在急诊科室范围成立专门的急救小组,以专科主任、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每位成员均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及考核后方可上岗,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危机意识、实际操作水平。②提高危机意识:通过讲座、微信等多种方式帮助相关医护人员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使其能够对患者护理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落实到抢救与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与自身的权益有全面的了解,通过培训加大护理人员对危机进行识别的水平。抢救用药、器械、手术室用品、停水停电对策要事先备好。③危机管理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症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危机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院前抢救、院内急救、护送、护理交接等多个环节。④实施分区管理:在抢救室开展封闭管理,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负责,主要对患儿的基本护理、治疗与抢救等进行管理。在诊区由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负责,工作重点主要是对患儿病情的交接与观察。在输液区由经验丰富的护师负责,协助并解决各区域内护理问题,一旦患儿出现输液反应马上开展专科会诊,从而保证患儿生命安全。

1.3观察指标

(1)比较管理前后急诊护理质量。根据科室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医院相关管理内容、国家最新《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版》要求等,制定急诊护理质量评估量表,包括患者管理、服务态度、基础护理、应急能力、风险评估、规避纠纷、消毒隔离、执行规范8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2)比较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分别统计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事故、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护理缺点发生情况。(3)比较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量表评估,包括服务态度、业务水平、护理操作等7个方面,总分100分,>95分为非常满意,90~95分为满意,80~89分为一般,<80分为不满意,分别于管理前后发放103例患者问卷调查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14d69a0b0455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护理质量

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对比,实施后急诊护理质量评分较高(P<0.05),见表1。

614d69a0b0455_html_1be10d23f3320f4d.png

2.2护理缺陷发生率

管理后护理缺陷发生率较管理前低(x2=4.181,P=0.041<0.05),见表2。

614d69a0b0455_html_6a14ef21c69efb90.png

2.3患者满意度

管理后患者满意度较管理前高(u=3.182,P=0.002<0.05),见表3。

614d69a0b0455_html_eaca9cf83e1d17b1.png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窗口,急诊护理人员需要处理的应急突发事件较多,尤其是儿科急诊,收治的患儿年龄较小,病情变化快,常出现配合度差、哭闹不止情况;此外家属也多存在焦虑情绪,处理不当就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儿科急诊不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较高要求,而且为了赢得抢救时间,保障患儿生命安全,采取高效、快速的护理流程尤为重要。但由于患者的发病原因不尽相同,且病情普遍较为危急,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且难以预料,使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遗漏及差错性事件的可能性加大,以体征指标监测不准、医疗器械准备不完善、严重并发症较为多见。且急诊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引发护患矛盾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出现相关问题,会对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产生严重影响,所以改善急诊科的护理服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儿科急诊的抢救护理工作来看,患儿抢救过程中存在诸多未知因素,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对病情控制的针对性较差。病情分级管理模式是以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资源为依据进行分级,对患儿救治的优先顺序进行安排,进而提高抢救效率的管理模式。相关报道指出,采取分级管理模式,能够帮助急诊护理人员为急诊患儿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效率,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性。究其原因,病情分级管理模式通过对急诊患儿进行病情分级,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划分不同级别,从而针对性采取抢救措施,有助于及时针对病情严重的患儿优先抢救、优先护理,从而极大地缩短了就诊等待时间、检查结果回示时间和专科医师访视时间,提升了护理效率,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病情分级管理模式的实施便于护理人员在预诊时对患儿零距离分诊,同时能对患儿病情变化准确把握,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另外,病情分级管理模式有助于及时发现危重患儿,对需要急救的患儿予以抢救,而且对非急症患儿就诊有序安排,有效控制易出现纠纷的情况,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同时,病情分级管理模式形成更明确的流程,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急救患儿抢救效率。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岗位责任明确,抢救患儿过程更连续、更有针对性且人性化,能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结束语

本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接受护理管理模式联合传统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者急诊救治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减少救治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度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使其生活质量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慧琪.风险管理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5):194-195.

[2]王婷婷.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危机管理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1):271+273.

[3]李秀力.优化护理分组管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意义及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4):86-88+91.

[4]龚小虹.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急诊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1):155-156.

[5]安晓红,李颖,李晓英,刘洋.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心理月刊,2018(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