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虚弱的中医调理

/ 2


小儿脾胃虚弱的中医调理

吴雪梅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南塔街道中心卫生院 四川资阳 641500

在小儿群体中,作为常见问题之一,脾胃虚弱往往不利于患儿健康的合理保障。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指出,对于脾胃虚弱的儿童而言,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调理,则往往不利于其有效通过饮食实现对于身体每日所需营养的充分获取,继而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部分医疗研究者从中医的角度针对如何对脾胃虚弱患儿进行调理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儿群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与优化。

一、脾胃虚弱对于小儿的危害

中医研究者指出,对于小儿群体而言,脾胃虚弱往往不利于其合理实现对于营养的摄取,继而对其身体的成长发育极为不利。总的来看,在日常生活中,此类儿童多数伴有以下特点:首先,其舌苔相对较为白腻;其次,其往往容易出现厌食、积食、腹痛以及腹泻等症状;再次,患儿体能往往相对较差,运动耐力不足,且说话声音低沉无力;最后,其面色相对暗沉,发色偏黄,且睡眠质量相对较差。此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症状应引起小儿家长的注意,若小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较为明显的流口水问题,则应考虑其是否存在脾胃虚弱的问题。

二、中医调理脾胃虚弱患儿的方法

(一)积极做好小儿日常饮食的科学调整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相关研究显示,脾胃虚弱多数与患儿日常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基于此,为了合理实现对于小儿脾胃的合理调理,中医建议应从患儿日常饮食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实现患儿健康的维系。在具体做法方面,第一,小儿家长应积极做好对于小儿食用食材的科学选择,确保饮食清淡且易于消化。在这一问题上,中医建议脾胃虚弱的小儿可以多喝小米粥,因为小米具有良好的养胃功效。此外,薏米和玉米也是小儿饮食的良好选择。第二,小儿家长应引导子女实现良好饮食习惯的建立,从而避免暴饮暴食与挑食偏食,降低每一餐对于小儿脾胃造成的负担。第三,应注意结合患儿脾胃虚弱的具体类型进行调整,以便实现调节工作针对性的保障,其中,针对偏内热的患儿,应控制其对于甜食、油炸食品以及辛辣食材的摄入量,同时增加南瓜与胡萝卜的食用量。对于偏内寒的患儿,应引导其养成饮用热水的习惯,同时适当多吃一些大枣与山药,从而有效实现消化系统酸碱平衡的保障。

(二)积极使用中医按摩的手法进行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多种治疗方法对于脾胃虚弱患儿的调理均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其中,在临床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中医手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捏脊以及针灸等。其中,推拿按摩主要通过对患者脾经、足三里以及七节骨等部位进行干预的方式实现对于患儿的引导。在此过程中,针对伴有腹痛问题的患儿,加用中脘和拿肚角,对于伴有腹胀问题的患儿,加揉天枢与足三里等穴位。总的来看,通过穴位按揉的合理落实,有利于实现小儿消化系统功能的合理改善。与此同时,捏脊法同样具有相应的调理效果。在临床过程中,中医人员主要使用双手捏住患儿脊柱两侧的皮肤并由尾骶部逐渐向颈部进行挪动。相关中医研究资料显示,通过该疗法的应用,有利于号丝线健脾益胃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患儿食欲的合理改善,对于其预后健康具有积极价值。此外,作为中医理论中的瑰宝,针灸疗法对于脾胃虚弱患儿的调理具有积极价值。在治疗期间,针刺疗法主要通过“捻、转、补”等针法的使用帮助患儿实现气血的合理调节。灸法主要借助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对患儿气海与长强等穴位进行干预。相关数据显示,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腹泻患儿而言,该疗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三)结合中药制剂对患儿症状进行干预

在脾胃虚弱患儿调理问题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医研究人员结合不同类型的患儿归纳出了相应的治疗药物。其中,对于胃阴不足的患儿,其往往伴有手足心大便干结以及情志焦躁等问题,在调理过程中,常用的药材包括火麻仁、太子参、麦冬、石斛以及沙参等;对于脾胃虚弱的患儿,其多数表现为进食量不足和体态消瘦,针对此类患儿,通常使用神、党参、山药以及茯苓进行治疗;对于脾胃运化不良的患儿,其往往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以及嗳气等症状,对此,通常使用麦芽、山楂、枳壳、陈皮以及鸡内金等药材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中医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部分中医工作者结合古籍对中药制剂进行了探索,从而有效推动了相关治疗方法的简化。其中,作为常用中药制剂,健脾和胃颗粒具有促进运化与调理脾胃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患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小儿群体而言,由于受到脾胃虚弱问题的影响,患儿的身体发育往往可受到相应的阻碍与限制,从而不利于其健康的充分保障。针对这一问题,中医工作者结合中医理论对小儿脾胃调整工作进行了分析,从而有效实现了调理方法的多元化发展。相关数据显示,通过中医调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帮助小儿实现身体免疫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对于小儿群体体质的提升与对相关疾病的远离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相信在广大中医研究人员与小儿父母的努力下,一定可以帮助脾胃虚弱的患儿进一步实现对于身体健康的合理调理,从而合理实现对于疾病的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