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ICU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儿科 ICU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胡小娜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石景山医院 邮编 100043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的常见因素,并制定防范措施。方法:以我院20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760例患儿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分析,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管理因素以及护理人员因素等,制定防范护理措施并实施一段时间后,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得到降低,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包含多个方面,实施护理防范措施能够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风险;儿科护理;防范措施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发生,近些年来,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导致新生儿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进而就提高了儿科的就诊人数,儿童相较于成年人,心理和生理上更加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尤其是部分儿童表达能力差,家长对儿童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在儿科护理中难以开展工作,进而使得不良事件多发。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受关注程度,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本文从当下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入手,分析了风险的影响因素,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每年接诊患儿5000例左右,本次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诊的10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共有380例患儿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38.0%。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男孩660例,女孩340例。患儿年龄2~8岁,平均年龄(3.8±0.5)岁。儿科护士共有17名,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23.5±2.5)岁,本科学历4名,专科学历11名,中专2名。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诊治的1000例患儿对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风险因素分析 由护士长选择3名护理技能强、护理知识掌握扎实的人员组成儿科护理风险小组[1],选取护士长为小组组长,对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2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发生护理风险纠纷事件的76例患儿进行重点检查分析,排查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将风险因素归为4类:(1)护理服务质量类:由于护理过程中护理态度缺乏热情、护理技能不够熟练或者没有及时更换药液的原因造成;(2)护理差错类:在对患儿病情查对、输液、用药或者输血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的失误造成;(3)意外情况类:在对患儿输液、输血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或在护理过程中导致发生烫伤、坠床、碰伤以及走失等情况;(4)护理记录类:在对患儿的信息记录过程中信息记录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导致患儿临床治疗中发生意外情况。

  1.2.2制定防范措施 根据以上对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由护士长选择3名护理风险意识强、护理技能水平高的护士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于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构建护理安全网络,强化各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提升护理安全管理水平。完善相关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培训,并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升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各护理环节的操作行为。根据实际护理情况修订护理安全管理规范,包括专科护理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等[3]。完善监督机制建设,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能够完全执行落实。对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进行培训,提升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水平,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降低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以上护理防范措施从2016年5月份开始实施,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诊治的20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实施护理防范措施后的临床护理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处理通过专业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采用百分比(%),组间数据比较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具有比较意义。

2结果

2.1 患儿护理投诉风险因素

  分析对本次探究中患儿家属投诉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统计,主要因素包括护理人员责任心差、护理技能差、沟通态度不友好、未严格按照护理规范操作、护理制度建设不完善等。

2.2 实施护理防范措施前后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

比较实施护理防范措施后儿科护理中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与实施护理防范措施之前相比,通过实施护理防范措施,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数据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阶段,作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质量成为评判医院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儿科护理,由于自身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如何避免各类风险因素的产生,减少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成为各大医院核心任务。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护理质量,现提出以下几种护理预防措施:①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②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③医院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患儿处于小年龄阶段,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控能力,这就导致患儿依从性不高,不利于治疗过程的高效开展,这也是导致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较多的原因之一。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护理风险的管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发生安全风险。传统的患儿护理中更加重视的患儿疾病,没有从患儿舒适度、风险安全等方面加强控制,造成患儿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都存在不足,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式能够遇见护理中的安全风险,提前制定安全控制办法,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将患儿发生安全风险的概率降低,提高护理水平以及家属满意度,缓解患儿和家长的紧张焦躁情绪,有利于患儿尽快回复健康。



参考文献

[1]田玉丽.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医,2017,31(10):789-789.

[2]李潇佳.新生儿室潜在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4(1):173-176.

[3]刘芳.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2017,11(2):17-17.

[4]武继玲.探究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作用[J].心理月刊,2019,14(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