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

杨剑红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展开输血检验中将凝聚胺技术进行应用的主要优势和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工作开展选择为我院,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以接收的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展开血液检测,人数为100例,将其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灵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存在意义,实验组的灵敏度更高。结论:在将凝聚胺技术应用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其临床效果显著,临床应用灵敏度较高,操作简便,可将输血中的溶血性反应进行降低。

关键词:凝聚胺技术;输血检验;应用优势;应用效果


从临床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临床对出血性疾病进行治疗时,通常需要采用输血方法,从而保证患者的血液循环,保证患者体征稳定性,从临床当前发展情况来看,凝聚胺技术是临床中的常用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此方法的实施,可通过对RBC唾液酸进行中和,促进其呈现出可逆性,产生非特异性的凝聚反应, 此方法可有效检出IgG抗体,实现准确配血[1]。在此情况下,本研究主要将凝聚胺技术进行应用,探究其在 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意义。

1资料分析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炸开本次研究工作,工作开展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选取其中100例患者,均在此期间接受血液检验,其中男性51例,女性人数为49例,患者的年龄选取范围在23岁-84岁,对应的年龄均值为(46.55±3.23)岁。将本次研究患者进行分组处理,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为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统计学方法下,显示为无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无意义。

纳入标准: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患者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患者为哺乳期患者;患者存在休克症状;患者存在精神病史或是存在交流障碍;患者资料不全;患者依从性较差。

1.2研究方法

展开检测工作,主要将凝聚胺溶液,低离子溶液和悬浮液选取和应用,以此为R2、R1和R3液,并将抗球蛋白试剂,抗-D单克隆抗体,血清标准品,血清离心仪。健康体检人群则主要将血液样本进行应用和收集,并选取患者的清晨空腹血糖进行检验。

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将盐水法进行应用,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检验。在盐水检验中,其工作主要参考《输血医学》中的有关程序,进行操作,并对血液展开检验。凝聚胺技术的应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需要选取两只试管,在1号试管中,将接受检查人员的血清选取,并滴入其中,剂量控制在5滴,并选取一滴献血人员的红细胞悬液滴入其中,此过程需要对红细胞悬液的浓度进行控制,主要为3%-5%,随后将体检人员的红细胞悬液与献血人员的血清滴入其中,前者为2滴,后者为1滴,将其放入到2号试管中,并严格按照凝聚胺试剂盒的操作标准进行实施。最后,组织经验相对丰富的实验检查人员,对接受体检人员的血清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严格记录。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非特异性凝聚消失时间和特异性凝聚消失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为工具,对此次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x±s)的比较结果予以t值验证,对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予以x2值验证,当结果呈现出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价值。

2结果

2.1灵敏度

两组患者灵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存在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验灵敏度情况比较[n(%)]

组别

灵敏度

实验组(n=50)

98.00%

对照组(n=50)

90.00%

X2

4.032

P

<0.05

2.3凝聚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凝聚消失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凝聚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凝聚消失时间如下表2所示。

表2 实验组患者的凝聚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凝聚消失时间[n(%)]

凝聚消失时间(s)

特异性凝聚

非特异性凝聚

5-10

50(100.00)

27(54.00)

11-20

50(100.00)

23(46.00)

21-180

50(100.00)

0(0.00)

>180

50(100.00)

0(0.00)


3讨论

输血治疗主要是为了将患者的血液循环稳定性进行维持,促进患者血液循环的改善,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可对患者的输血治疗安全性进行保证,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验,其中,凝聚胺技术和盐水法是临床中的常用方法[2]

凝聚胺技术,可RBC表面的唾液酸进行中和,使其形成一种非特异性凝聚,具有可逆性,是临床对RBC IgG抗体进行检测的有效方法。凝聚胺技术在进行具体应用时,其凝聚胺本身为正电荷,其在与红细胞表明进行结合,可促进表面电位的降低,在整个治疗期间,会与红细胞出现特异性凝聚,随后进行再一次凝聚胺中和红细胞悬液,促进红细胞表面的扩散,使其表明缺乏的电荷进行增加[3]。在此基础上,对红细胞表面进行检验,可观察到其是否存在对应的抗原。在将基础上,将凝聚胺技术进行应用,操作较为简单,对应的灵敏度较高,可有效时间交叉配血,血型等进行鉴别[4]。与此同时,此方法还能够实现抗体筛选,在进行临床溶血性检验时,其应用效果显著,可对溶血性输血反应,从而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本研究在将此方法与凝聚胺技术进行应用对比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灵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存在意义,实验组的灵敏度更高。表明凝聚胺技术的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将凝聚胺技术应用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其临床效果显著,临床应用灵敏度较高,操作简便,可将输血中的溶血性反应进行降低,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任秀丽. 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探究[J]. 世界复合医学, 2020, v.6(03):82-84.

[2] 赵敏. 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探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006(027):150-151.

[3] 张增荣. 对比研究两种交叉配血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J]. 系统医学, 2020, 005(004):36-38.

[4] 王晓梅. 浅析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实施效果[J]. 人人健康, 2020, No.511(02):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