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胡菊梅

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

【摘要】作者一行前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蒙古族学校,参加了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以加强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统编三科教材的有效实施为主线的送培进校活动。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诊断示范、研课磨课、同课异构等形式,有效促进了核心素养的落地和课标的落实,助力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大团结。

【关键词】

中华民族 课堂教学 教研 统一 精神家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题记

六月的蒙古草原,天空通透湛蓝,微风轻柔和顺。六月的我们,共同奔赴了一场与草原的教育之约,虽有些微遗憾、多是收获成长、更感使命光荣,每一张笑脸、每一份感动、每一次心灵碰撞,都定格为本次教育盛宴最值得铭记的模样。

2021年6月,西北师范大学组建内蒙古西部片区统编“三科”教师培训专家团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前往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和中旗蒙古族学校开展送培进校活动。此次送教活动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以加强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统编三科教材的有效实施为两条主线,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诊断示范、研课磨课、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与当地教师共同探讨核心素养落地、课标落实与教材研读的关键问题。《学记》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之前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意无意落实在课堂上,但在此次送教活动之前,从未深切感受过其意义之重大;虽在教学中贯彻“五千年的中华民文明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一理念,但从未有过与其他民族老师共教共研共学的历练。且行且思,活动意义和价值已远超最初的认知。


初遇民族课堂

进入乌拉特1前旗蒙古族中学的校园,迎面是浓浓的蒙古风情。环顾教室四周,墙上的标语口号多是蒙语,学生在课堂上汉语表达不足一年时间,课后的交流全部用蒙语。诊断课上已经对学情有了初步的判断,但走上示范课的讲台内心仍有一丝忐忑。经典的视频导入、丰富的史料解析、深度的教材挖掘、醒目的标题提炼、激情的语言表达,众多的学生展示……整堂课按我的预设完成,干脆利落,自我感觉良好。之后的评课议课环节,前来听课的蒙古族老师多是溢美之词,突然有个较年长的老师问我:“胡老师,你用了那么多的文言材料,你觉得学生都懂了吗?”还没容我说话,老师接着说:“如果用蒙语上课,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西北师范大学苏老师迅速接过话题:“胡老师选的材料已经很精简,贴合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对达成教学目标有帮助的,很好地体现了咱们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素养要求。”

议课结束后,一贯追求完美的我静下心来反思还是有些沮丧,其实今天这堂课的完成真的还是有很多遗憾的:从诊断课上看到学生用汉语表达没有大问题,但高估了学生的汉字书写和运用能力;文言文材料的运用尽管与自己的习惯相比少了很多,但从学生反映看,依然有些吃力;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不足,课堂生成关注过少,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理念没有充分发挥。苏老师也及时给我提供了有效的建议:面对当地的孩子,史料运用必须把握三个原则——宜短不宜长,宜简不宜难,宜少不宜多。虽然对自己之前精心准备的内容进行大刀阔斧地修改和删减有些不舍,但不得不说调整之后的课明显主题更突出、线索更清晰、环节更紧凑、史料更精准。


共享教学相长

虽是同一堂课的内容,当我走上乌拉特中旗蒙中讲台的时候,感觉明显是不一样的。我暗暗告诉自己:放下“专家”的思想包袱,不必过分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享受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这个过程。我一改自己惯有的教学风格,有意放缓了语速和课堂节奏。史料呈现后,给孩子们充分的识字读文的时间,然后启发引导,甚至逐字逐句翻译,结果孩子们的理解和表达程度让我惊喜不已,信心倍增。

因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八旗制度”,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那天我特意穿着漂亮的旗袍,并且在教学设计中专门引入了地方史中蒙古族盟旗制度下乌拉特“三旗会盟”的资料,当孩子们看到他们熟悉的会盟纪念塔和白彦敖包时兴奋异常,眼角的余光中我看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许。

当《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播出的时候,孩子们按照要求走上讲台,在地图上指出对应时间地点并讲出具体事件的时候,我给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孩子们的眼里充满欣喜和激动。原来,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们其实是愿意尝试的,是渴望得到认可的,那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给了他们大大的鼓励。其中有个孩子走上讲台的时候有些蹒跚,他怯怯地试着伸出手但又迅速缩了回去,我摸了摸他的头,满含期待地看着他,他鼓起勇气伸出手指向了地图。两秒钟的安静后,孩子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他的小脸涨得通红,回到座位后,他的眼神一直紧紧地跟随着我,直到下课仍意犹未尽。

课后的评课中,有老师激动地说:“胡老师你太厉害了!我们的学生上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过,那个走路不合适的学生智力有问题,平时上课都在睡觉。”“胡老师今天的课很有思想性。叙事的明线是明朝的灭亡,说理的暗线是腐败必然亡国。两条线索交织进行,课堂立体丰满。”

原来,教育是用心付出,教育是静待花开,教育是给每一个孩子公平的成长机会!也许之前的教育路走得太快,来不及思考,这么多的幸福和成长竟然是在和初次遇见的蒙古孩子的课堂中收获的。


共筑精神家园

给我安排的另外一节课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是本次活动主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突出体现,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作为课堂的导入:“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课堂里的每一个人的心是凝聚在一起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份子。我抓住课题中“统一”的关键词,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了三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篇章:统一之制、统一之智和统一之志,大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发动学生完成了“统一之制”的部分,使这节课教学内容过多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我知道,除了掌握这些知识,让孩子们深刻体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来之不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捍卫国家统一是这节课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准备学材的时候,我专门注意到了清朝政府在西北边疆武力平定叛乱之外,有一个亮点是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主动回归祖国。视频中17万土尔扈特人在年轻的首领渥巴锡带领下义无反顾烧了自己的宫殿和房屋,冒着被沙皇灭族的危险,历时一年多、步行上万里才踏上祖国的土地。教室里同为蒙古族的孩子们和听课老师很多人眼眶湿润了,有几个老师甚至悄悄抹去了滑落在脸上的泪水。当我哽咽着提问:“伏尔加河水草肥美,土尔扈特部为什么要历经千辛万苦回来?”“因为这里是家、这里是国。”一个孩子的回答道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是啊,回家不需要理由,回国不需要理由!

当最后一个篇章“统一之志”将课堂的镜头从历史拉到了今天。面对国际反华势力就台湾问题阻挠统一时,王毅外长的发言铿锵有力:“统一是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政府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不会动摇。”当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严厉斥责西方势力诋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视频播出时,孩子们的脸色是凝重的,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此刻他们的心是和祖国同频共振的,他们的心里一定在默默承诺“请祖国放心,统一有我们”。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青春不老,理想不灭,我们共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当我和孩子们用最大的声音读出了我们最坚强的决心时,教室里掌声雷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乌拉特中旗的上空,回荡在我们伟大祖国的上空,回荡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耳畔!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个星期的送教很快结束了。这次活动不仅是两地教学智慧的融合,更是汉蒙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情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离开那天,学校领导、老师和很多孩子前来送行,孩子们抱着前往送教的老师,恋恋不舍。送行的老师泪光盈盈,拉着我们的手真诚地说:“虽然短短几天,但我们受益匪浅;真的希望能再相逢,有机会向你们学习。”记忆中的乌拉特渐行渐远,但微信群等线上的学科教研交流一直持续进行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路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你我同行。

614a953613ad1_html_1dc96d37f669e9e.jpg










课堂教学

614a953613ad1_html_ce85d65472566f44.jpg










学科教研

614a953613ad1_html_a3bf4d22c7ca7bc4.jpg










师生合影

作者:胡菊梅,女,中学一级教师,生于1980年4月,历史学学士,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教学管理,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研究和中学教学管理研究。








1 “乌拉特”在蒙古语中是能工巧匠的意思。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