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诊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史季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 针对急诊护理工作中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析。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急诊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好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焦虑心理评分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且患者护理满意度95.4%明显优于对照组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护理中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急诊工作的护理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急诊分诊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护理安全管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急诊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因而工作夜里较重。由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等极易发生护患纠纷事件。对此,为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有必要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就诊安全管理模式,充分提升护理质量,并不断优化急诊护理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急诊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44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16-69岁,平均年龄为(34.7±2.4)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17-70岁,平均年龄为(33.2±2.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症等一般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急诊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急诊分诊安全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完善急诊流程

急诊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往往表现为急躁,常因情绪不稳和心急慌乱找不到正确的科室。针对这一问题,急诊科应将路线标识设置在醒目位置,并合理布局各急诊分区,使就诊流程有章可循。比如:将候诊、就诊、监护和复述设为独立急诊分区。将急诊专科门诊设立辅助科室。配备自主结算机、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等便民设施。在急诊科室内引进先进的预检分诊系统,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将患者进行合理分流,以此保障急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质量。危重患者享有优先治疗权。通过人性化的急诊流程管理,将急诊资源合理利用,充分保障了医疗安全。将分诊流程图挂在比较醒目的地方从而减少患者盲目询问的时间,为患者争取急救治疗的宝贵时间。

1.2.2实施风险管理

急诊科患者多为病情危急和病因复杂的病人,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护士长应定期开展沟通技巧的培训,以备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变化,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结合病历资料快速掌握患者病情状况和心理状况等关键信息。通过一系列的了解工作对患者展开护理风险评估。将高龄和意识障碍的病危患者归为重点监护对象,并给予柔性护理干预。

1.2.3加强制度监管

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并不断完善急诊服务和护理组长负责制等相关制度。针对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应制定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急诊科护理工作中明确每位护士的职责,成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实施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络系统,确保急诊护理流程的细致化和高效化。最后,对急诊科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应机枪管理,严格按照规章流程进行相关设备的消毒、储备和管理工作。确保急救仪器和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通过强化急救物品和设备的管理,为急诊抢救提供基础保障。

1.2.4优化环境护理

应急设施的安排对于急诊护理工作而言有关键作用。有效控制急诊患者的抢救时间,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因此,急诊大厅的环境管理需要不断完善。将轮椅和担架车等急救必需设施放置在急诊台的安全部位,以备接诊患者后能够立即实施抢救。其次,应保持急诊科候诊大厅的环境整洁和空气流通。候诊大厅设置导医咨询台和电子宣传栏,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2.5强化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应树立人性化的服务意识。由护士长带头参加人性化服务培训,护理人员应主动服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注意态度和蔼,在实施临床护理工作时按行为规范要求实施,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舒适的护理服务。其次,实施新老护士搭配换班的模式,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从而有效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结果

表 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评估对比

组别

患者焦虑心理评分(份)

患者满意度(%)

护患纠纷发生(%)

对照组

62.33±4.12

27(61.3%)

8(18.18%)

观察组

43.17±5.87

42(95.4%)

1(9.09%)

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焦虑心理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仅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收治的病患具有危重急的特点,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治疗。因此,急诊护理是争分夺秒的工作,对急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是指将急诊科收治的病患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等级划分。按照从重到轻的标准将病人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病人属于病危病人,包括呼吸脉搏微弱和昏迷休克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和升压药物治疗。二级病患属于危重病人,包括脑外伤复合伤和心梗等。三级属于急症病人,包括心脏病和高烧伴随呼吸急促患者。四级病人属于轻症病人,是指没有急性发展的患者。四级病人没有特殊情况下可以转诊到门诊救治。通过急诊分诊管理可有效节省患者就诊时间,为患者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本研究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划分为两组后分别给予常规急诊管理和急诊分诊安全管理两种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和护患纠纷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可见,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的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同时,在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服务的同时,护理人员也树立了人性化服务理念,对护理团队、护理环境和护理流程都实施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急诊工作的护理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璐,张淑艳,郭静.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保健文汇,2020(10):67-68.

[2]伍小莉,张发家,许鑫.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3):134-135.

[3]王娟,李常乐,冯艳萍.智能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科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0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