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流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4

立秋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流变

邹尤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 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 本文对立秋主题的文学作品做了简单梳理。从形式上看赋、诗、词三种体裁,诗最多。从时间顺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我们可以看出这类作品从最初的宏大内容逐渐细(琐碎)化和日常生活化演变的过程。对立秋主题在文学史上的流动变化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 立秋 主题 赋 诗 词



现存立秋主题的文学作品较少。这类作品最早出现在南朝。本文探讨的范围限定在从南朝到明朝的立秋主题作品。

立秋主题现存传世作品共有43篇,其中赋2篇,诗36篇,词1篇。

首先讨论赋。现在仅存的赋有唐朝张秀明、马逢《西郊迎秋赋》各一篇。。这两篇赋中规中矩,把典籍中关于立秋的天象、物象、人事(天子迎秋)使用描写的方式铺陈编排,了无新意。

张秀明,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手笔俊拔超越流辈科及第,他的《西郊迎秋赋》241字,马逢生卒年月不详,从刘禹锡《刘宾客文集》中有题为《重送鴻舉赴江陵謁馬逢侍御》,元稹《元氏长庆集》中《送东川马逢侍御史回十韵》、《贞元二十年五月十四日夜宿天坛石幢侧,十五日得盩厔马逢少府书,知予远上天坛,因以长句见赠,篇末仍云灵溪试为访金丹,因于坛上还赠》可知马逢与刘禹锡、元稹为同一时代人,稍晚于张秀明。他的《西郊迎秋赋》360字,内容也都是关于立秋的物象、人事(天子迎秋)。

张秀明《西郊迎秋赋》中的“元天平分”“随时而有义”“凉风以厉,大火西流,草木不芳”“先三日,而太史以谒;率百官,而天子乃游。”“惊一叶之辞秋;聚群萤而烛卷。”和马逢《西郊迎秋赋》中“(天子)出郊以亲迎”“有司来奏,诘旦迎秋”“劳我农民,张我王度。疑狱在断,命司寇而按囚徒;远方来宾,发天兵而开武库。”无非是再现了《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后汉书·祭祀志》等典籍中的内容:

《礼记·月令》“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齐。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

《淮南子·时则训》“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秋于西郊。”“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禁奸塞邪;审决狱,平词讼。”

《后汉书·祭祀志》的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

在艺术上使用铺陈描写的手法,显露文采,与同一时期王起的《北郊迎冬赋》《东郊迎春赋》同为同一类型,歌颂帝王功德而已,在思想情感方面并没有特色。

其次讨论诗歌。从南朝至明朝,立秋主题的诗歌,现存文献中有39首,共31位作者。其数量按朝代分布如下:南朝陈1首,唐朝12首,宋朝9首,金朝2首,元朝2首,明朝13首。就数量而言,唐、宋、明三朝最多。就作者数量而言,明朝最多,有13位作者,然后唐朝8位、宋朝7位作者,金朝2位,南朝陈1位,元朝1位。

最早的立秋主题诗歌,是南朝陈周弘让《立秋》“兹辰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改夏色,木叶动秋声。”该诗也就是把典籍中关于立秋天象物象的描述用诗歌表达,在内容上平淡无奇;但在艺术形式上,周弘让是现存用诗歌写立秋主题的第一人,当是文学史上诗歌立秋主题的开创者。

唐朝立秋主题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唐朝有8位作者共12首诗以立秋位主题,分别是:孙逖《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杜甫《立秋雨院中作》、司空曙《和王卿立秋即事》《立秋》、武元衡《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白居易《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立秋日曲江忆元九》《立秋日登乐游原》《立秋夕有怀梦得》、刘言史《立秋日》、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李郢《立秋后自京归家》。为分析方便,我们根据内容把它们分为登临咏怀、怀人寄远、唱和应酬三大类。

登临咏怀类有孙逖《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杜甫《立秋雨院中作》,白居易《立秋日登乐游原》;司空曙《立秋》刘言史《立秋日》,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李郢《立秋后自京归家》。

孙逖(696年~761年),字子成,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人。开元二年(714年),中进士。获三科第一,成为朝野尽知的少年状元,授职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县)尉。安昌寺正是在山阴,彼时孙逖正翩翩少年,根据“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的说法,孙逖彼时正是少年得志。《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楼观倚长霄,登攀及霁朝。高如石门顶,胜拟赤城标。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果林馀苦李,萍水覆甘蕉。览古嗟夷漫,凌空爱泬寥。更闻金刹下,钟梵晚萧萧。”读后并无霜气横秋的萧索感,这与他的年龄阅历有关。

杜甫(公元712-776年)有《立秋雨院中作》。据《杜诗详注》,此诗作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是年严武(公元726-765年)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此时杜甫已经53岁,在严武幕府中任参谋。诗题中的“院”即“节院”,指唐朝节度使官衙庭院,也就是节度使府署。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比孙逖《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老成得多。“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解衣开北户,高枕对高楼。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

此诗从节侯物象开始,写了自己的处境——“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工作——“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以及严武对自己的态度——“礼宽心有适”,严武的健康状况——“节爽病微瘳”,最后写自己的打算——“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严武调任回京后,自己回浣花溪草堂。

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诗仍然体现了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特点。“大火西流”《诗·七月》有“七月流火”,“火”指心宿,七月西流,为秋季标志。“飞雨”,谢朓《观朝雨诗》有“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华屋”谢灵运有《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徐干》有“华屋非蓬居”,“穷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借筹”指张良为刘邦谋划,《史记·留侯世家》有“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唐朝怀人寄远诗歌有武元衡《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白居易《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立秋日曲江忆元九》《立秋夕有怀梦得》。唱和应酬有司空曙《和王卿立秋即事》。限于篇幅,唐朝这两类诗歌,不在此赘述。

宋朝立秋主题的诗歌,作者有7人,诗歌有10首。分别如下:苏轼《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孔平仲《次韵和张道济长老立秋后作》,张耒《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爽凉炎酷顿消老病欣然乃命酒成诗》、《立秋》二首,范成大《立秋》二首,朱熹《立秋日同子澄寺簿及佥判教授二同僚星子令尹约周君段君同游三峡过山房登折桂分韵赋诗得万字辄成十韵呈诸同游》,刘翰《立秋日》,沈说《立秋》。

登临咏怀类有张耒《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爽凉炎酷顿消老病欣然乃命酒成诗》、《立秋》二首,范成大《立秋》二首刘翰《立秋日》,沈说《立秋》。

张耒《立秋》二首,均为七言绝句,其一“西风袅袅木飕飕,身在江湖北岸洲。自古楚人词最好,为君重赋竟陵秋。”前二句是有意象的描写,后二句则是无意象的叙述,其二“对酒聊同楚人醉,哦诗惟听越吟声。洞庭北岸孤城下,落月西风听晓莺。”前二句是无意象的叙述,最后二句是有意象的描写。这样的写作方式,如同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显示了宋人作诗的叙述议论进入诗歌,诗歌语言口语化、内容日常生活化倾向。这样的倾向在范成大《立秋》“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表现的特别明显,基本上时日常生活的记录。

范成大《立秋》“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四大”这一佛学术语进入了立秋主题的诗中,而且作者还从从暑天的炎热中得到了关于宇宙人生的哲学感悟。这在以后的立秋主题诗歌中是没有的。

与以上几位作者不同,刘翰的《立秋日》“乱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意象充盈,还保留着“立象尽意”的诗味,颇似唐人。

唱和应酬有苏轼《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孔平仲《次韵和张道济长老立秋后作》朱熹《立秋日同子澄寺簿及佥判教授二同僚星子令尹约周君段君同游三峡过山房登折桂分韵赋诗得万字辄成十韵呈诸同游》。

宋人立秋主题唱和的诗仅存以上三首。苏轼的诗较孔平仲、朱熹有特色。“百重堆案掣身閒,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问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苏轼学问渊博,引经据典。短短八句,就有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诗、《淮南子·说山训》“一叶落知天下秋”、《诗·云汉》“倬彼云汉”“旱既大甚”《毛诗注疏》“时旱渴雨,故宣王夜仰视天河,望其候焉”等等典故。

金朝立秋主题的诗只有两首,赵沨《立秋》和史肃《立秋日》,属于咏怀作品。

赵沨,字文孺,东平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进士,仕至礼部郎中。据《金史·卷一二六》载:“性冲淡,学道有所得。”因此在他的《立秋》中我们也能见到修道炼丹的影子:“日月如川流,去矣不复回。万物各有营,荣悴更相催。馀生苦多艰,壮志久摧颓。念欲学还丹,郁纡殊未谐。今朝立新秋,庭树西风来。举首望天宇,飞云独徘徊。呼儿且沽酒,浩歌豁秋怀。醉中得妙理,逸兴何悠哉。”其中“念欲学还丹”“醉中得妙理”可与《金史》相印证。他是第一把修道炼丹纳入立秋主题诗人。

史肃生卒年月不详,他的《立秋日》为五言律诗,中间两联“物随时共换,人觉老相催。憩蝶依丛稳,嘶蝉抱树哀。”对仗工整,意象特别。基本承袭了唐人诗歌的风格。

元朝周伯琦《立秋日书事》二首,既是书事,就跟个人思想情感联系不大。根据周伯琦《立秋日书事》其一的自注:“国朝岁以七月七日或九日,天子与后素服,望祭北方陵园,奠马酒。执事者皆世臣子弟。是日择日南行。”此诗确实是记录天子祭祀的事件,属于唱和应酬类作品。这类歌功颂德的诗歌,在艺术上很难呈现特色。

明朝有立秋主题诗13首。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如下:何景明《立秋寄献吉》,许宗鲁《立秋日曲江别业作》,张羽《立秋日早泛舟入郭》,苏祐《立秋》,汪道贯《立秋日次甫扫三诏洞汲中流水煮茶迟余兄弟及少连康虞飞卿同过》,王道会《立秋日郭次甫扫三诏洞汲江水煮岕茶招余兄弟及少连康虞挟飞卿同至》,施渐《立秋日居田园有感》,陈第《客中立秋》,李维桢《立秋日九龙沟观莲》,范凤翼《舟次立秋》,陈昂《立秋夜作》,胡宗仁《立秋后夜起见明月》,夏云英《立秋》,周洁《立秋》。

登临咏怀类有许宗鲁《立秋日曲江别业作》,张羽《立秋日早泛舟入郭》,苏祐《立秋》,施渐《立秋日居田园有感》,陈第《客中立秋》,李维桢《立秋日九龙沟观莲》,范凤翼《舟次立秋》,陈昂《立秋夜作》,胡宗仁《立秋后夜起见明月》,夏云英《立秋》,周洁《立秋》。

施渐《立秋日居田园有感》显示了立秋的题材已经进入田园。田园诗六朝、唐宋都多,可是进入立秋主题这还是第一次。“霏霏轻霭薄朝晖,又见凉飔一叶飞。气早畴官已应闰,天移星火欲流辉。黍苗遍野劳歌少,杞菊成畦生事微。谁谓门闲可罗雀,秋风转觉雀来稀。”短短八句,包含了朝晖薄霭、凉风飞叶,历法天象、田园作物、罗雀等意象,内容丰富。最后以“谁谓门闲可罗雀,秋风转觉雀来稀。”结束全诗——比门可罗雀更冷落的无雀可罗,写透了立秋的孤独和凄清。

陈第文武双全,精通古音。《明诗综》载:“第,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人。初为学官弟子。俞都督大猷召致幕下,教以兵法。起家京营,出守古北。历游击将军。有《寄心集》。”他的《客中立秋》:“蒸湿前朝雨,凄凉今夜风。秋声先蟋蟀,露气到梧桐。顿觉絺衣薄,尤怜旅橐空。潞河问舟楫,明月向吴中。”写立秋时节,人在江湖。其中“顿觉絺衣薄”虽是从宋人韩维《陪景仁赴况之湖上燕集遇雨》中“凉生顿觉絺衣薄”句“生吞活剥”而来,但与下一句“尤怜旅橐空”构成一联,则把旅途中的困顿与凄凉准确地表达出来,深深打动读者。与韩维诗欢乐喜悦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照。

范凤翼《舟次立秋》与陈第《客中立秋》不同。虽同是人在江湖,但范凤翼表达的迎接秋季来到的喜悦心情:“客路兼秋意若何。乍喜清飙将暑去,更怜新雨赠凉多”。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固有的题材,可范凤翼反其道而行之,尽情享受着炎暑消退后初秋的凉风新雨。

明朝立秋主题的诗歌,出现了两位女性作者——夏云英和周洁。夏云英是周宪王朱有燉的宫女,在生时甚受宠爱,死后朱有燉为其作《故宫人夏氏墓志铭》。她的《立秋》诗不脱宫怨性质,无特别之处:“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销沉火冷,侍儿閒自理箜篌。”据清朝《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七·诸家姓名爵里》记载,“周洁,字玉如,上元人。归应天府判张鸣凤。有《云巢诗》。”周洁不是宫女,嫁给了应天府判张明凤。她的《立秋》可以说是一首拟宫怨诗:“白帝严金驾,乘风下紫微。德惟宣湛露,令即屏炎晖。乍惊青梧落,将催赤雁飞。何须赋团扇,恩顾似君稀。”该诗意象无特别之处,情感不如夏云英诗真切,表达也没有夏云英诗含蓄。

怀人寄远的作品有何景明《立秋寄献杰》。

李梦阳、何景明是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字献吉。何景明《立秋寄献吉》即是给李梦阳的。李、何七子的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明史·李梦阳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何景明给李梦阳的立秋诗当然是用作品体现这一文学主张:“山城一叶下,水榭已迎秋。夜迥霜风至,天空大火流。稍苏司马病,翻遣宋生愁。日暮关河外,思君重倚楼。”该诗无论是气象、还是抒情方式皆似唐人。

唱和应酬类有汪道贯《立秋日次甫扫三诏洞汲中流水煮茶迟余兄弟及少连康虞飞卿同过》和王道会《立秋日郭次甫扫三诏洞汲江水煮岕茶招余兄弟及少连康虞挟飞卿同至》。这两首诗记录立秋日兄弟两人与朋友喝茶。题目中把时间、地点、主人、客人,用水(中流水)、工艺(煮)、茶品种(岕茶)交待得清清楚楚。这是立秋主题日常生活化和琐碎化的有力例证。

最后讨论词。宋朝是词的高峰期。像立秋这样冷门的主题当然也会有。现在能见到的是黄昇《菩萨蛮·立秋》“西风半夜惊罗扇,蛩声入梦传幽怨。碧藕试初凉,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许双鸳宿。又是五更钟,鸦啼金井桐。”这是一篇以女人口吻写作的作品,属代言体,其内容为闺怨。黄昇生卒年月不详。不事科举,性喜吟咏。著有《散花庵词》,编有《绝妙词选》。著《散花庵词》、编《绝妙词选》反映了他“喜吟咏”的性格特征。尤其是《菩萨蛮·立秋》把立秋主题、代言体、闺怨合而为一,更加凸显了他对词作的爱好和用心。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对立秋主题在文学史上的流动变化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立秋主题的文学作品始于南朝,涵盖赋诗词三种题材,其中诗歌数量最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诗歌从最初的宏大内容逐渐细(琐碎)化和日常生活化。值得注意的是,立秋主题这样狭窄的诗歌题材从南朝至元朝都是男性作者,到了明朝却出现了两位女性作者。这反映了明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表达权利)和受教育程度(表达的自由)都高于以往。




参考文献

《诗经译注(修订本)》周振甫 中华书局 2012年5月

《礼记》【汉】戴圣 编 胡平生 张萌 译 中华书局2017年11月

《后汉书》【宋】 范晔 撰 【唐】 李贤 等注 中华书局2000年5月

《金史》【元】脱脱 等撰 中华书局1975年7月

《明史》【清】张廷玉 等撰 中华书局 1974年4月

《淮南子》【汉】刘安 著 中华书局2016年1月

《全唐诗》【清】彭定求 编 中华书局1960年4月

《杜诗详注》【唐】杜甫 著 【清】仇兆鳌 注 中华书局 1997年10月

《明诗综》【清】朱彝尊 选编 中华书局 2007年5月

《全宋词》唐圭璋 中华书局 2009年3月

《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 人民出版社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邹尤,男,汉族,贵州遵义人,文学硕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