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中心建设现状、必要性与发展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创伤中心建设现状、必要性与发展展望

魏攀登 李培武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救中心 730030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救中心 730030

摘要:创伤中心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临床服务能力的重要路径,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加大了创伤中心建设力度,但是仍旧难以满足实际的服务需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逐步强化创伤中心的建设水平与服务效能,文章尝试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创伤中心建设进行系列探讨,旨在通过经验的总结与建议的提出,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创伤中心 ;建设现状 ;必要性 ;发展趋势


前言

根据相关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国内每年与创伤相关的死亡人数约占全年死亡人数的10%左右,其中45岁以下超过60%的死者死亡原因与创伤有关[1]。为持续提升创伤的应对能力与处理机制,有效控制伤残率与致死率,国内部分地区尝试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进行创伤中心的规划建设,尝试借助创伤中心的平台作用,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形成完备的创伤急救机制,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基于这种医疗实际,有必要结合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扎实做好创伤中心的建设、运行工作。


1.创伤中心概述

对创伤中心基本内含与功能定位的明确,有助于医疗机构形成准确的概念认知,为后续创伤中心规划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

创伤中心作为创伤救治体系的基础,与医院现有的急救系统构成了完整的急救体系网络,对于创伤患者,医院可以将其分流到创伤中心,由创伤中心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利用中心配备的各类医疗设备、药物等,对患者进行应急处理,以创伤救治中心为平台,可以实现对患者状态的全方位评估,这种全方位的评估,使得整个疾病诊疗以及救助活动更具可操作性,从而规避了创伤给患者带来的风险[2]


2.国内外创伤中心建设基本现状

横向对比国内外创伤中心建设现状,在明确国内创伤中心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吸取、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成功经验,对于短板缺陷的弥补以及工作机智的健全有着极大的裨益。

2.1创伤中心国外建设情况

1941年英国建成第一家创伤中心,将其作为创伤患者的诊疗机构,用于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英国、美国以及德国等国家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创伤中心建设与运行模式,将创伤中心与医院急诊进行了前端合并,急诊在接收到创伤患者后,直接运输到创伤中心,由创伤中心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根据医学评估结果,开展相应的治疗[3]。从最终结果来,创伤中心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创伤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最大程度地避免来致残、致死等情况的发生。

2.2创伤中心国内建设情况

我国创伤中心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将创伤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并尝试借鉴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经验,进行创伤中心规划以及建设工作,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医疗结构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对创伤中心的建设、管理等工作开展了优化,但是在创伤中心整体衔接、内部结构划分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大医疗结构,逐步认识到创伤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尝试投入资源,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的数据,28个省份建立360个区域创伤救治体系,1015家综合医院建立了创伤救治中心,覆盖2.3亿人。如表1所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37621310080400&wfr=spider&for=pc)

年份

覆盖省份(个)

创伤中心建设数量(个)

覆盖人群(亿)

2019

28

1015

2.3

表1国内创伤中心建设数量

创伤中心建设速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院对于创伤患者的应对处理能力,实现救治成效的提升,同时通过创伤中心,汇总各类数据,也加速了国内创伤学科的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创伤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创伤中心作为现阶段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有效延伸与有益补充,在提升创伤应急反应能力、急救有效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是降低创伤患者致残率、致死率的有效保障。

现阶段,创伤的产生主要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有关,与其他疾病类型相比,由于患者在段时间内承受着较高的能量冲击,使得救治难度较高、致死率、致残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根据国家卫健委提供的 2019年创伤患者数致残率、致死率的相关数据,我国创伤患者的主要指标仍旧出于较高的水平。如表2所示:(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6-20/doc-ihytcitk6435192.shtml)

创伤患者数量(万人)

残疾数量(万人)

致残率(%)

残死数量(万人)

致死率(%)

6200

153

24.67

80

12.9

表2 2019年国内创伤患者致残率与致死率情况

2019年国内内创伤患者致残率、致死率分别达到24.67%以及12.9%,为改善这种局面,有必要引入创伤中心的概念,通过创新建设、运行等,可以有效解决过往创伤患者救治不及时的情况,使得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急救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致残率、致死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还通过针对性地配套治疗手段,有效防范创后感染或者脓毒症的发生,实现临床救治水平的显著提升[4]


4.现阶段创伤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创伤中心在建设、管理环节暴露出诸多问题,通过客观分析相关问题,明确自身的短板不足,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导向作用。

从掌握的情况来看,创伤中心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系列问题,具体来看,一方面创伤中心的数量较少,没有能够形成垂直化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数量的不足,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创伤中心医疗服务作用的发挥,成型的多级创伤中心也没有形成[5]。另一方面,创伤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体化救治制度,在一体化救助制度的引导下,各类救助资源得到有效的流动,不同领域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必要的协作,快速对创伤患者完成整体性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方案。目前没有多数创伤中心没有能够形成完备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医护人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联动性不强,影响了最终的创伤患者救治效果。


5.创伤中心建设策略与方法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需求导向,针对创伤中心建设暴露出的短板,采取针对性举措,加以处理应对,确保创伤中心价值与作用的发挥。

针对于现阶段创伤中心建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以及医疗机构需要作出针对性地应对。实际操作环节,相关部门需要着眼于实际,根据过往本地创伤患者的数量等基本情况,有计划地开展创伤中心建设工作,适当增加创伤中心的数量,并注重做好垂直化创伤中心的配比,使得创伤中心在空间布局方面更为合理,为急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医疗结构在运行创伤中心的过程中,应当做好一体化建设,整合医疗机构内部的资源,形成集成化的医疗服务平台,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当涵盖了监测设备、急救设备等系列医疗器械,以更好地辅助各项创伤诊疗活动的有序开展。除了做好各类医疗器械的选用之外,在一体化诊疗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医疗机构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好人员、设备等统筹,确保创伤患者在进入到创伤中心后,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完成科室分流以及治疗方案的订立等工作,缩短了急救流程,使得患者得到充分地救治,实现了致死率、致残率的有效管控。为更好地提升创伤中心的建设能力,在整个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强化过程管理,以稳步提升创伤中心的运行效果。

  1. 细化创伤中心医疗管理体系

为确保医疗治理管理能力,创伤中心在构建过程中应当建立起病史询问-辅助检查-专科会诊-创伤处理的工作流程,以确保患者在进入到创伤中心后可以快速分流,减少滞留时间,从而提升预后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明确院内创伤救治的相关指标,对CT检查周期、血液供应、人工气道建立时间以及ICU创伤治疗路径等作出明确,以此建立起完备的技术体系。

结语

对创伤中心概念、建设必要性、存在问题以及建设方法的全方位梳理,在思维层面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知,通过对比国内外创伤中心的建设情况,有效解决了现阶段创伤中心在建设、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创伤中心建设体系,对于其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天兵,李明,杜哲.创伤中心建设中的医疗质量控制[J].中华创伤杂志,2019(7):74-75.

[2]杜哲,都定元,黄光斌.综合医院创伤中心模式治疗严重创伤患者疗效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10):131-132.

[3]吴昊,郁忠杰,周栋.我院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5):96-97.

[4]谭文甫,何敏,符勇.创伤中心对提升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初步探索[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1(6):113-114.

[5]肖仁举,王忠安.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提升严重创伤救治能力[J].创伤外科杂志,2020(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