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2

风险管理在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李雄

612729199108074210

摘要: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主要还是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出发,通过全面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问题,从材料设备、人力资源、项目维护等角度来合理计算成本、控制造价,从而实现建筑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全市场广泛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管控,更能促进良性竞争,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风险管理在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风险管理;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引言

建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项目资金和建设时间,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实现投资目标的重要保证。造价管理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管理者通过实施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摸索,可解决项目各阶段存在的造价成本问题,实现造价管理的控制目标。目前在建筑项目中,普遍存在只注重建设阶段的造价管理,忽视竣工后运营、维护造价管理的问题,大量事实表明,建设项目后期的运行费、维修费、处置费等支出庞大,若管理不善,会超出建设阶段的成本费用,所以采取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造价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是基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考虑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一概念越来越频繁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也被越来越多的建设单位所逐渐接受并运用。一般情况下,对于研究而言,更多地采用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来分析研究,即全寿命周期成本是基于社会生产的角度,包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土地获取、施工、使用、维护维修、拆除等全过程涉及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而建设单位更倾向于使用狭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狭义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建设工程从立项一直到竣工验收整个工程建设期的所有成本之和,既包括显式费用(如建造费、运维费及拆除费等),又包括隐式费用(对环境资源的占用、节约所产生的影响费用等)。

2全寿命与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区别

传统的造价管理,即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指在工程设计、招投标、项目实施、工程竣工结算这几个工程环节中,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与设计、施工组织和项目实施的有机结合。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满足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时间,由于项目竣工投产后的维护管理成本发生于较长时间,单一、有限的物业管理费用无法满足建筑开发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需求,建筑项目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运行及维护费用难以估算,因此,造价管理与控制不应只局限于项目建设阶段,必须更新传统的造价管理理念,实施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是现代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重要的分析工具,是通过对项目整个建设阶段的成本、社会及环境因素涉及到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服务期内所有成本的计算,最终确定造价管理方案的技术方法。由此而知,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就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使用、维护及拆除阶段的造价实施管控,是具有审计跟踪特性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

3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管控的工作内容

建筑材料的应用是每一项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工程项目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攻克对象。由于不同的施工项目需要使用的材料的性能、安全性、环保性、价格都不一致,因此,企业在节约成本的前提条件是采购的材料必须符合工程项目要求,在确保建筑材料质量与性能过关的前提下选用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同时也要考虑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和存储损耗,特别是针对一些需要进口或价值昂贵的建筑材料。

4风险管理在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策略

4.1设计阶段的成本分析

1)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工程的实施,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本考虑到设计方案中,不仅要注重设计方案的先进性,更要关注施工方案、施工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施工成本。2)做好设计单位的管理与沟通协调,必要时可以依据设计合同采取定量考核的方法,比如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应设计工作时给予奖励等,提高设计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3)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招投标工作也纳入设计阶段一并考虑,根据投标单位的技术反馈对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4.2施工阶段

首先,针对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可以以施工造价为核心,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一旦造价超出预算,即可说明施工成本控制风险出现。在这一过程中,可设置具体的风险预警级别、预算造价支出与实际造价支出的差值绝对值标准、风险预警程度等信息,一旦在施工成本控制中,预算偏差达到了预警警戒标准值,便会发出警报,提醒风险管理人员查明成本超支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纠偏措施。除此之外,在实际设置成本预算预警级别的过程中,还应将其与造价成本发生额联系在一起,确定不同程度的预警级别。如以目标造价预算支出值与实际支出值进行对比,一级预警为重度预警,二者差值在20%以上;二级预警为中度预警,差值为10%~20%;三级预警为轻度预警,差值为5%~10%,四级为正常,差值在5%以下。从而及时发现施工成本控制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在施工阶段建筑工程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方面,还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肩负的风险管理责任,保证相应风险管理措施落实到实际。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考核评价。一般情况下,考核制度的建立,都是在工程竣工环节,针对工作人员实施的一个综合的评价。但笔者认为,在施工环节,还应加强对建筑工程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的考核,使其起到更好的成本控制效果。在一些建筑工程中,无论是竣工环节,还是在施工环节,均没有制定符合本施工项目的考核制度。针对项目部的标识牌,尽管配置有对应考核制度,但这些制度缺乏通用性,并且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最终会引发风险隐患,对施工成本控制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应制定出适合本工程项目的考核制度,每过一个季度考核一次。为保证考核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考核结果,建立奖惩机制。从而给予相关人员在成本控制风险管理上更好的激励,有利于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目标顺利完成,防止出现成本超支问题,能避免风险因素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失。

4.3运维阶段的成本分析

1)注意节约水电等资源的消耗,关注施工内容对环境的影响并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建立健全物业耗材管理制度,及时淘汰落后产品,积极采用新型绿色建材。2)做好对闲置房屋的管理和维护,及时检查,避免小隐患积累变成大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更新现代造价管理的工作理念,建立有效、科学、规范的建筑行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不仅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考虑造价控制,还应考虑项目竣工后运行与维护的造价管理,实现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从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采取适合的全寿命周期造价控制措施,以确保实现建设项目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新丽.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探究[J].居舍,2018(06):129.

[2]赵国恒.全寿命周期房地产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

[3]施智辉.建筑节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7.

[4]杨志,冯浩.建筑工程管理的全寿命周期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7(13):110-111.

[5]王晴.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装饰工程成本控制方法[J].中外企业家,2017(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