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及研究——以贵州省瓮安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城镇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及研究——以贵州省瓮安县为例

曾馨亿

贵州省花溪区航天幼儿园 550009

摘要:儿童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其有效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将会增强反社会行为。本文以城镇父母教育方式和不同家庭背景情况两方面入手,了解城镇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现况;探讨不同背景变量下,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差异情况,以便对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做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前儿童 父母教养方式 亲社会行为

在遵义市板桥镇幼儿园的实习期间,笔者开始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研究有了兴趣,并逐渐的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根据查阅文献和整理资料笔者了解,最能体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行为就数亲社会行为,于是笔者有了研究学龄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想法。正是这个想法的确立,笔者开始围绕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发现除了幼儿自身的差异因素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很重要,于是笔者开始以家乡瓮安县城为例展开调查,主要研究城镇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寻找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以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贵州省瓮安县县城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状况,和不同背景变量下城镇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差异。

一、现状研究

(一)、幼儿基本情况

本研究被试班级幼儿无严重的躯体和精神上的疾病,身体发育与智力发育均无明显异常。通过对所抽取4所幼儿园的12个班级幼儿父母发放问卷调查,其中共发问卷360份,收回问卷253份。除去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为247份,有效率为68.61%.根据父母们填写的调查报告情况,基本数据统计如下:


1.1-1幼儿背景资料

项目

选项

人数/(人)

百分比

儿童性别

142

57.4%

105

42.6%

年龄阶段

1-3岁

46

18.6%

3-4岁

72

29.2%

4-5岁

70

28.3%

5-6岁

59

23.9%

是否独生

独生

165

66.8%

非独生

82

33.2%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孩142人,女孩105人;幼儿年龄以3—5岁年龄段的居多;独生子女比例为66.8%,非独生子女占比重33.2%。由此可见本次调查中贵州省瓮安县随机选取的两所公立幼儿园与两所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普遍以独生子女居多。

(二)、家庭基本情况

瓮安县大多数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并占总人数的51.4%;父母年龄大多在20-30岁多数儿童的父母婚姻关系良好且受教育水平以专科、本科居多,家庭月收入在5000以下的占大多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变量下的父母教养方式:

1、不同变量下的父母教养方式初步统计结果

本研究中的不同变量主要的分为父母年龄阶段的变化、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婚姻质量情况、家庭收入水平和不同家庭类型等。

根据调查需要总共发放一份调查问卷,其中包含“基本背景情况问卷”、“家长行为态度表”与“幼儿近半年行为习惯表”。

根据“家长行为态度表”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研究统计,其中主要以“在制定家中规定时,家长会和孩子商量决定”、“孩子与别的小孩发生争执时,我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错。”、“我会让我的孩子做或不做某些事。”、“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问题让家长进行选择是否符合,最终统计分数从而确定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婚姻关系情况对家庭主要教养方式也有影响,从上可以得知父母婚姻关系良好的家庭主要教养方式为信任民主型,而婚姻关系不好的家庭则以专制或忽视类型为主。

2、不同变量下的父母教养方式结果与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忽视孩子的情况较非独生子女家庭少,其原因是随着家庭中孩子数量的增多,父母对每个孩子的重视程度就会相应减少。

单亲离异或再婚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则出现了两种极端,部分家长会因为对孩子存在愧疚弥补的心态,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会以溺爱为主,如家长认为在家庭情感上不能满足孩子,那么就在物质条件上尽量满足他,最终形成溺爱放纵的教养态度。另一部分家长则会对孩子更加严厉,对孩子的约束力将加大,所以产生专制权威的教养模式。

从父母年龄层次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民主型父母也逐渐增多,但年龄达到某一临界值后民主教养所占比重又逐渐回落。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父母年龄越大心理越成熟,对教育的认识更科学,但年龄过大就会生多个孩子,这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就会逐渐改变。根据资料显示:随着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教育孩子的认识更科学合理,从而导致信任民主型教养方式增多。

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由于家庭经济水平不同而引起的阶层不同,不同阶层父母因自身生活条件和经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念。收入较低的父母多数认为服从权威是良好的行为本质,而中等和上等阶层的父母对孩子多以信任民主居多,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父母婚姻关系情况也会影响夫妻之间对孩子教养态度的不一致性,从而导致不良的教养方式。

(二)不同教养类型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情况

溺爱放纵与专制权威型总分基本持平,但溺爱放纵中分享行为得分较低。主要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保护,会答应孩子很多无理的要求,从而导致子女的自我意识过于膨胀,多以自我为中心且不喜与人分享,也不助人为乐。

专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公德意识较好,但其安慰行为与助人行为分数都不高。父母对于孩子过于权威压制,不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幼儿失败时从不安慰幼儿,孩子有样学样的不会安慰别人。

忽视管理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是最不科学的,从上表可以看出各项分数基本处于1-2分左右,总分才五分。这样的教养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抑制幼儿的其它的亲社会行为,反而会增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三、结论

在对贵州省瓮安县随机选取的两所公立幼儿园与两所民办幼儿园的幼儿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

1.瓮安县城的父母教养方式大多以民主信任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状况较好,但父母对科学教育的认识还需增强;

2.不同背景变量下,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差异较大。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月收入水平、父母年龄层次、家庭关系等变量对家庭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父母对独生和非独生子女教育差别较大,非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年龄大小决定其整体素质,婚姻关系则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气氛,从而导致了教养方式的差异性。家庭类型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单亲离异或再婚家庭的父母会出现溺爱放纵和专制权威两种极端现象,核心家庭比较利于孩子的成长。

学前儿童不同背景变量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幼儿各行为之间发展速度不同,主要以合作公德行为居多,助人、分享和安慰行为次之。不同教养类型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有显著影响,信任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状况最好,专制权威次之,溺爱放纵较差,忽视管理型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状况最差。

参考文献


[1]余娟.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2]李静. 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5(3):128-130.

[3]周燕.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4(5):162-16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