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植树造林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提高植树造林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探讨

张盛年

西宁市园林植物园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摘要]为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应做好相关规划,重视整地环节,选取最为合适的苗木品种,以技术手段保障苗木栽植工作顺利实施,严格落实苗木质量管理方法。经采用上述技术后,植树造林的效率及质量均有了显著进步,值得在相关工作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植树造林;质量;技术措施

  1. 植树造林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

  1. 植树造林的现状

在工业水平快速进步的大背景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伤害。对此,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工作,如提升城市的绿化率、建设园林城市等,从多角度寻求应对环境污染的方法。我国历来重视植树造林工作,经几代人辛勤付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在植树造林中所遇到的困难,积极研究新型种植技术,以科学的种植方法提升质量及产量。

  1. 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植物具有吸附污染物的能力,树木因长势粗壮、树叶繁茂,被称为“天然绿肺”。尤其随着各类工厂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逐渐增多,树木的净化环境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经大面积种植树木后可见,污染物质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改善显著。另外,树木还可以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提供有效保护,降低了紫外线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中,通过大范围种植树木,可以增强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沃度,促进农作物长势。随着沙漠化现象的产生,借助于植树造林工作,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沙漠化推进速度,为改造环境赢得了宝贵时间。

  1. 提高植树造林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

  1. 科学制定植树造林规划

为使植树造林更为科学,应系统制定总体规划,按照树木生长规律及植树造林基本原则,从整体角度规划设计出最为合适的植树造林方法。选取树木品种时,应首选适生性较强的林木种类,打造针叶混交及乔灌混交的林木项目。要综合考虑林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不得打破既有的环境体系,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活力的生态系统。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管理,使林业及土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发挥出植树造林的巨大优势,既能获得良好的自然收益,还可以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对于维护植树造林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做好整地工作

在开展植树造林时,首先应进行整地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措施,土地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保障苗木栽种后的成活率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开展整地措施,使水土保持呈现出良好状态,土壤肥力适宜林木生长,营造出良好的造林环境。对此,可从以下方面做好整地工作。首先,要对栽种区域进行全面翻耕,使用耙耧方法保持土地平整性,将土地压实到适宜程度。在此过程中,要及时清理区域内的杂草、杂物等,净化种植环境。其次,针对老鼠较为猖獗这一情况,应在整地过程中及时开展灭鼠工作,加大深翻力度,铲除老鼠洞穴,使林地区域更加干净卫生。

  1. 选择最为适宜的苗木

不同种类的苗木养护管理方式均有所不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自然效益也不尽相同。若想保障苗木质量,应在种植前做好苗木品种的选择工作,要首选养护简单、长势旺盛的苗木种类,从源头确保植树造林的质量。要及时检验苗木根系、树冠、芽孢等部位,遴选出遗传性较好地苗木进行栽种。另外,还应检验苗木对抗病虫害的能力,尽量避免苗木产生病虫害,维护正常的生长状态。除需要考虑到上述因素外,还应从经济价值角度出发,衡量此种苗木的未来收益,优先选择种植周期短、木材质量上乘的苗木品种。要合理统筹经济效益与自然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确保不影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1. 苗木栽植技术

合理的苗木栽植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只有充分利用好苗木栽植技术,才能保障林木质量。在栽种苗木前,应及时观察苗木运输时所流失水分的情况,依据实际状况进行浇水、蘸浆等工作。为使苗木栽种适宜,应严格控制树穴开挖过程,重点关注树穴挖掘尺寸、土壤松软程度等问题,强化土壤肥沃力,为苗木健康生长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应重视苗木运输环节,保护好苗木根茎、枝干部分,及时去除病枝、病叶、烂根,避免阳光直射、强风直吹,做好防振动措施。在苗木栽植过程中,应根据苗木土坨大小,对树穴尺寸进行修正,保障树穴与土坨的一致性。此时需注意,应使树穴尺寸略大于土坨尺寸,一般以10㎝为宜。种植前要于树穴底部平铺有机肥、腐殖质等,为苗木生长提供必要的养料。栽种时要保持苗木根须的分散度,不得成团埋入土中。种植后可查看苗木埋入的深浅程度,如过深需进行提苗工作。最后还要及时进行浇灌,需确保浇足水,使树穴内部的含水量趋于饱和状态。

  1. 苗木日常管理技术

  1. 水肥管理

水分及肥料是维持苗木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栽种完成后,应重点关注水肥管理工作。在栽种刚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应确保浇足浇透,使苗木保持健康状态。春季容易发生旱情,应依据栽种区域内的土壤性质、苗木种类、苗木树龄等因素,实施有效的抗旱措施。此外,在初冬时分,不仅需要开展树枝修剪及除草等工作,也要适时进行灌溉,维持土壤湿度,满足苗木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这对于提升苗木抗旱性有着积极作用。在开展苗木日常管理时,还要保障肥料供应充足,促进苗木生长速度,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在制定施肥计划时,应依据苗木种类及苗木龄期等因素选取最为合适的肥料种类,控制好施肥量,重点关注基肥及追肥,合理搭配氮、硫。钾等微量元素,维护苗木健康生长。

  1. 松土及除草

地表在经过浇水、日晒后,容易产生一定的板结现象,影响到土壤的通透性,不利于苗木根部吸收养分。对此,可适时进行松土作业,按照季节特点及降水情况,制定出松土工作的频率,确保植根的健康程度。为保障苗木生长,避免杂草争夺养分,需及时清理林间杂草。可依据杂草生长规律,增强除草效率及质量,控制好杂草生长,为苗木营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

  1. 苗木间伐

苗木间伐可以去除长势不良的苗木,维护健康苗木正常生长。通过开展苗木间伐工作,使树林内部空间得到了释放,解决了林间通风及透光等问题。林间形成初步郁闭时应立即进行苗木间伐,去除长势不良的苗木,防止此类苗木争夺养料,从而提升苗木整体质量。

  1. 加强幼苗管理

苗木幼年期抗病害能力较弱,为打好造林基础,应在幼苗期加强管理措施,制定出完善的保护体系。首先,要将自然灾害对幼苗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一旦发生干旱、温度变化剧烈等情况,需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幼苗生长。其次,要预防各类生物灾害,如各类病虫害、鼠害等,均会严重降低苗木质量,如管护不及时,甚至会造成幼苗干枯死亡等情况,产生重大经济损失。可打造出生态链条,防止各类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率,降低严重程度。最后,应控制好人为因素对苗木的影响,重点强化森林防火措施、教育农户不得前往林木区放牧,组建起护林队伍,通过开展不间断巡逻,及时制止危害苗木生长的行为。

  1. 结语

植树造林重在质量,只有保障苗木质量合格,才能切实发挥出植树造林的作用。对此,可构建起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采取专业的造林技术,维护苗木健康生长。从制定造林规划做起,控制苗木质量,切实推动我国林业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强. 提高植树造林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探讨[J]. 农村实用技术, 2019, 000(003):38.

  2. 陈立清. 提高植树造林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探讨[J]. 农家致富顾问, 2019, 000(006):113.

  3. 秦希波. 提高造林质量技术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 595(02):17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