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消防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4
/ 2

高校消防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研究

史东和

上海市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上海 200092)

摘要:高等学校由于校园范围大,各种业态分布多,人员较为集中,教学研究生产活动不断,加上有些建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师生消防自防自救能力不足等原因,使火灾成为威胁安全的不容忽视因素。本文梳理了当前高校存在的消防安全风险,分析了消防隐患成因,对高校消防工作的改进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院校;消防安全;问题分析



高等院校,群英荟萃,博古通今,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规模迅速增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多,高等院校内社会功能日趋丰富,宛如一个“小型社会”。由于消防安全教育、管理及安全设施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各种安全和火灾事故时有发生。提升高校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保护高等院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等院校消防安全风险梳理

上海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区域分布密集。高等院校人多、楼多、设备多、业态多,校区内教学楼、实验楼、档案楼、图书馆、公寓宿舍楼等建筑林立。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消防管理制度未有效落实。从日常监督执法实践来看,校内消防组织机构不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专班不不成立、人员职责分工不落实等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是在二级学院,工作局限于学科建设任务,消防安全工作不能落到教职工一线岗位,相应的人员、资金、器材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仅仅依靠保卫处个别人员,存在明显的力量不足情况。

(二)消防安全隐患未及时消除。高等院校建校时间长,人文底蕴丰厚,校园建筑作为悠久历史的见证,得到了长期保留,成就了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但从消防安全角度来看,因历史原因此类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火灾负荷大,疏散通道不足,其建筑设计无法满足现代火灾防范需求,部分楼宇长期未合理增设消防设施;校内学生电气设备较多,宿舍用火用电管理还存在漏洞,电线敷设不能按照规范标准;学校食堂油烟排放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学校教职工宿舍区房龄较大,缺乏基本消防设施,教职工消防安全自防自救能力不足,物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不足等等。这些火灾防控的薄弱环节,隐匿于日常高校师生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火灾发生概率不断被放大。

(三)消防设施设备未完好有效。在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消防基础设施停用、故障,消防疏散通道被占用等现象,比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长期故障频发,感烟探测器盲点较多,消防水系统供水管路老化锈蚀,疏散指示标志设置不规范,消防泵房电源控制柜常置于手动档,部分老式教学楼因结构问题没有设置可靠的消防设施等,有的单位甚至因为设备存在一定故障,而人为将消防设施直接关停。消防设施设备的缺位,给高校防范亡人伤人和有影响的火灾事故带来了突出的负面作用。

(四)各类安全风险未有效管控。从消防应急救援实际来看,高等院校人员密集、活动集中,各类安全风险因素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各类灾害事故多点开花的现象。如餐厅食堂、公寓宿舍等人员集中场所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实验室、教学楼、仓储区域、科技园区等危险化学品较多场所易引发爆炸自燃事故,建设工程、体育场馆、工业园区易造成安全事故。而日常生活中,电动自行车充电、占用疏散通道、违规用火用电、锁闭安全出口等现象屡禁不止,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同时,高校实验室、教学楼中各种危险化学物品种类齐全,不乏性质活泼、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物质。师生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安全事故。当前实验室废弃物多为集中存储,因管理不规范存储区域废弃物之间相互反应,常常引发自燃导致火灾事故。这些都给高等院校火灾防范的最后一道防线撕开了致命的缺口。

二、消防安全隐患形成原因分析

(一)消防主体责任落实不力

在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地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之后,因高等院校在行政体制上由教育部或省市级教育部门直属,各区县级地方政府对其消防安全责任制的宣传贯彻情况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督促,导致部分院校执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存在脱节。校方对消防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考核评价激励体系有待完善。反映到具体事务上,部分学校制度没有保证,经费没有保障,疏于人员培训,导致消防设施维保工作不经常,消防设施逐年老化损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防排烟系统等固定消防设施缺少专业的操作人员。

(二)专业消防力量配置缺失

从领导层面看,部分院校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不乏学术型领导,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相对偏弱;从安全从业人员来看,其配置的安保人员也主要以保安公司维护治安秩序为主,从业人员没有受过专业消防安全管理培训,日常消防网格化排查隐患的工作基本落空;从消防监管来看,高等院校上级安全主管部门为省市级公安文保分局,而非地方公安分局,没有专门配置消防民警,防火联勤工作得不到落实;从应急处突来看,高等院校微型消防站建设相对来说处于弱势,人员配置普遍不足,功能发挥不明显。

(三)师生消防安全意识不强

近些年来,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火灾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产生社会负面影响。从火灾调查情况分析,火灾防范基础工作落实不到位,学校安全教育体系还存在漏洞,消防安全知识普及不够,师生平时对消防安全隐患一无所知,危时缺乏火灾应对和自救能力。有些学校消防安全课程或消防演练活动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师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形成消防安全观念,导致防火意识缺失、自救能力不足,从而成为高校容易集聚安全隐患并最终致灾的主要诱因。

(四)校内安全用电环境不好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高等院校火灾中由违规用电引起的占比相对较大。高校学生宿舍多,人员密集,学生们电脑、电灯、空调、饮水机、电吹风等电器设备一应俱全,宿舍内超负荷使用电器设备的情况依然严峻。同时,因电脑、手机充电等需求,导致宿舍内电线私拉乱接,存在过载短路风险。再加上一些高校内老建筑电气线路新旧交替、年久失修、线路敷设不符合安全规范,容易导致电气线路超负荷,过热引燃可燃物而引发火灾。

三、改进高校消防安全工作方向

(一)健全消防安全组织架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从区域层面来看,探索推动建立健全高校消防安全工作委员会平台,指导各高校建立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的专门消防机构,配备专职消防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检查校内各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从院校层面来看,完善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架构,以学校主要领导为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管理人,校保卫处和各学院负责人为具体工作成员,领导校内各处室、各院系、各研究所等二级单位和其他驻校单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

(二)规范消防安全基础设施管理。聘请第三方专业服务技术机构对学校消防安全管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消防设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测评估,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要制定整改方案,列入年度重点工作限期整改,从根本上解决消防设施欠账问题。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消防设施实施维保管理,保证消防设施日常完整好用。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一网统管等科学技术手段,推动消防安全隐患排查、设施管理、风险预警等工作,提升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效能。

(三)拓展消防安全宣传职能边界。紧贴时代特点,瞄准新时代师生文化需求属性,创新消防宣传的形式内容,建设“志愿者登记+安全培训+应急科普+互动体验”四维一体的宣传项目,融合全息沙盘互动体验、安全文化墙、消防咨询、消防器材展示、志愿者服务等功能模块,运用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的形式,查找火灾隐患,宣讲消防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同时,尝试成立高校消防体育运动会联盟,将消防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要点融入师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中,成立区域体育联盟扩大宣传范围,有效提升宣传成效和高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

(四)织密消防安全网格巡查管理。依托政府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将高等院校安全管理纳入平台运营管理。同时指导院校建立以管理、教学、科研等部门为纲线,以各处室、各院系、各研究所和其他驻校单位为网格,建筑或重点部位为节点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定人、定位、定责,落实消防安全日常巡查工作,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实现消防安全责任“点、线、面”全覆盖。具体到日常管理上,设立消防安全兼职辅导员和班级消防安全员,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通报安全形势;在宿舍设立楼层志愿安全员,协助开展消防巡查、安全提醒。

(五)加强消防安全自防自救能力。加强高校安保人员的消防业务培训,提升其发现火灾隐患、督改消防违法行为和应急处突的能力;推动高等院校建设和实化运作微型消防站,配齐装备,配备人员,做好培训、演练、调度、调研等工作,并积极参与防火巡查、消防宣传,初起火灾扑救等工作任务,定期与属地基层消防队站联勤联训,全面提升高校扑救初起火灾和应急疏散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改进高等院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组织架构的建立、工作制度的落实等各方面。应瞄准问题,综合施策,切实有效提升高校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稳定提供消防安全保障。

【作者简介】史东和(1980.11-),男,汉族,上海市人,本科学历,上海市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员,主要研究方向:消防监督管理及火灾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