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唐建军

45232319810816**** 广西 530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土木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相关高校也需要对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改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提供相关的保障。本文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研究核心,对当前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设课

引言:毫无疑问土木工程是一门具有显著实践性质的专业性学科。在土木领域的发展往往实践能力比理论知识更加受人重视,如果一个专业的土木毕业生缺乏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能很好的将实际问题解决,那么他就很难快速的适应自己的工作氛围,进而被社会所淘汰。正因如此,高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随着大众创新时代的到来,非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淘汰率也在不断提高。适当合理的实践课程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理论,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1.高校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式呆板落后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总是将老师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只负责接收来自老师的信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低下。比如在进行结构实验中混凝土简支梁抗弯实验中,传统教育方式下的教师往往会把课堂上所需要的全部材料如试件梁,相关实验设备等都提前检查准备好,甚至实验方案都帮学生设计完全,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讲过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可以得到相关的数据。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贡献仅仅在于机械的操作而已,换言之“有手就行”,既不需要查阅资料,也不需要创新实验方案。我国的学生从小就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成长,对教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创新能力的缺乏,思考问题的局限性都会使得他们在社会的发展举步维艰。长期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的学生们即便亲手做过许多实验,但是仍然不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正确操作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

1.2实验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基本流于形式

土木工程学科作为一个具有显著实践性质的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与社会实际工程所需相违背,教学实验内容理论性大过实践性,那么学生在社会就业期就必然会受到很强烈的冲击。大多数的理论教学总是把实验条件趋于理想化,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当中有很多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需要被土木工作者考虑在内。

1.3实验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通常会把实验课程详细化分开安排,即课程实验过于关注某一独立性知识点而缺乏综合性。

这样的教学情况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专注于单独知识点的了解和实验,而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实验的设计操作能力。

2.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独立设置实验课

在传统高校的教育观念下,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远高于实践教学内容。采取“独立设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高校可以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以及抗震结构等具有高度实验性质的课程进行一定的综合研究,进而设计建立土木工程专业的专有实验体系。

2.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在教师层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抱着走”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和弊端,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进行相关实验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自主性查阅资料和设计相关实验方案,避免以往只按部就班操作的情况出现。教师在实验课堂上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们发散思维,创新实验方案,还要注意学生们的操作方式,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高校可以采取教师精讲,学生讨论思考的教学模式,同时也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互动和探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设备和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的解决实验课时有限的问题,学生们在课前和课后也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设备进行预习和复习。尤其对于部分耗时又耗钱,可实践性不强的大型实验,教师可以将实验过程事先录制,这样就可以反复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实验拓展和知识面的拓宽。

2.3适当引入符合工程实际的综合性实验

高校在进行实验内容的教学改革时需要对传统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并重新设计出相关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们开创实验项目,并将他们的实验内容引进教学当中,进而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有效结合。这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增强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联系,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发展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以及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适当的接触一些科研项目,那么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都将得到很好的培养。近些年来,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逐步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积极参加工程实践活动,不少教师均获得了大量来自于工程实践的横向研究课题。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吸收本专业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参与试验、测量等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反过来,学生的参与也减轻了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负担,使其得以更顺利的进行。此外,教师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科研活动,加强了与生产单位之间的交流,建立了较好的联系,使得其向生产单位推荐学生实习是也更易于被接受。可见,这些活动促进了产学研之间的良性循环,既有利于学生的实习,也了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2.4发挥学生能动性,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

缓解实习需求与资源不足之间矛盾的另一种方式是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其各种资源自行联系单位进行实习。例如,有些学生家长或亲戚朋友也从事土木工程行业,则可以请其介绍实习地点或接收实习学生。此外,大四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签订了意向单位,则可以探讨其直接去所签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的可能。一般说来,这种情况下工程单位是乐于接收他们进行实习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其所招聘的学生按照该单位的要求迅速掌握技能,以便工作时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当然,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并不是对其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强管理,及时掌握其动态,同时对实习内容也要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安排。因此,需要从实习单位的确定、实习过程的管理、实习成果的鉴定等多方面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实习取得良好效果。部分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势必使得他们独自进入某个单位进行分散实习。而对于那些既无家人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尚无意向单位或意向单位无法安排实习的,则由指导老师联系工程单位,集中带领他们进行实习。通过这种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地解决了实习资源不足的难题。

3.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强烈的实践性和社会的创新型人才需求性无不在要求高校对实验教学内容做出改革。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都是一个很难的挑战,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安蕊梅,刘维华,石现峰.美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个案研究———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0,(5):108-111.

[2]郑海霞,盛正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8):45-49.

[3]杨先治,华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6-9.[4]周友新.土建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