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与《红楼梦》中的园林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园林与《红楼梦》中的园林文化

温紫薇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艺术中心, 象征中心。它是一个在物理、隐喻和寓言层面上同时存在的微型世界。《红楼梦》中出现的各种事物都是在小说内部世界和读者的现实世界穿梭。当石头作为叙述者在1回讲述作者小说的目的同时, 他也在描述中国传统园林作为物质和精神愉悦环境的理想化功能:

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 就比那谋虚逐妄,欲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读完此文,空空道人立即开悟,就好像他经受了叙述者口中的男主人公宝玉(由颈上所系玉石化身而来)多年的历练,依恋,失望,和最终的幻灭。简而言之, 完全进入小说中心世界(大观园)的这个读者, 以主人公的思想间接分享致使宝玉从那个世界解放的所有时刻。

关于这个课题的任何研究都必须归功于浦安对园林进行的文学和寓意的开创性研究。大卫·霍克思明智地将大观园翻译成“前景园”,这意味着,除了作为世界的象征缩影的目的之外,大观园还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人们可以从它的范围内更开阔地看世界。浦安迪则把这个名字命名为“全景园”,延续了霍克思的思想。从《周易》第20章第一次提到大观一词,通过庄子和其他道家思想家对非凡洞察力一词的运用,以及对其佛教寓言意义——即对意义的洞察状态进行的分析--通过开悟而获得的所有经验,“在封闭空间中的广阔视野”就可以看出,大观这个词是指包罗万象的桃花源。

理论上,大观园是精心设计的符合文人园林可供个人休息和待客的传统特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或许有亵渎皇室的风险,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对皇家园林的奢华回忆——同样地,当有影响力的人为避免被控行为不端或煽动骚乱而退出公众生活时,它们经常被用作避难所。个人文学园林的典范是三世纪诗人石崇的金谷园。尽管石冲称其为他的茅舍,但金谷园成了奢侈的代名词,也成了政治妥协的个人厄运的代名词。这位诗人在流亡期间举行的那些精彩的聚会,与他最后的悲剧相抵。当他在反政府阴谋中所扮演的角色被发现并被判处死刑时,他最宠爱的小妾绿珠,为了给她的主人勇气,从崇绮楼纵身跳下。园林是最脆弱、最短暂的生态系统,石崇的园林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时间要比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时间长得多——将近两千年。然而,它的声誉和主人的命运,却和大观园的繁荣、兴衰的命运形象联系在了一起。即使在大观园的严酷的社会体系中,石崇对宠妾的感情和对世间资源的奢靡也被杰出的园林诗人黛玉所批判。

作为文学的主题,大观园也反映了作赋的悠久传统(“押韵散文”或“狂文”),赋体在汉代达到了顶峰,多描写宏大的皇家园林或关于帝王的寓言,富于想象力。最初的皇家园林据说是由汉武帝(公元前140-86年)建造的,以吸引神仙来他的住所参观。在赞美皇家园林的狂文中,尤其是司马相如(公元前179-127年)的《上林赋》中,关于园林作为皇室私有也导致了一个道德高潮。尤其是统治者宣称园林仅供他享乐是浪费的奢侈行为,他会为他的所有臣民打开大门让其受益。在《中国园林》一书中,玛吉·克斯维科描述了第一次完整描述中国园林对西方的影响。克斯维科又总结了中国对欧洲园林设计的设想:“法国人把自然看作是建筑,种植树木和修剪树篱,而中国人试图使他们园林的建筑元素符合自然不规则的理想。”

中国园林设计的精髓在于:不同于欧洲园林,从园林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它对神仙住所的隐喻性表现。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再现是中国抒情诗学的一部分;园林的参观者希望体验与环境的融合,就像中国诗歌的读者渴望与诗人的经验和灵感融合一样。把园林看作是神仙住所的这种概念,与西方把园林看作是模仿尘世的天堂的概念有根本的不同。中国园林通过鼓励人们思考和欣赏自然中人类的地位,从而使身体和精神得到恢复。因此,中国园林成为所有人类经验隐喻的完美环境。大观园成为宝玉从无知觉的石头到希望与依恋的生物,从失望与幻灭到最终回归无知觉的石头境界的过程的载体。

无论中国园林面积多大,某些元素都被认为是其美学目的的关键。根据17世纪园林工程师计成--《园冶》(中国第一本规范的园林设计手册——“园冶”的字面意思是“园林冶炼”)作者的观点,园林的选址应做到让更多的个人更频繁地参与到园林的概念设计和建筑过程中。“建筑”这个词在这里很重要,因为在西方,园林被认为是种花植草,而在中国,园林被称为一种建筑现象。无论其地点在哪里,它都必须远离城市的喧嚣,即使这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是通过建筑的独创性实现的,而不是从城市环境中移除的。园林的围墙将空间与其他“自然”景观区分开来,它标志着想象力自由的边界。从园林的围墙上瞥见的山峰、树林、宝塔和其他地标不仅扩大了物理的视野,也扩大了心理的视野,因为围墙提醒观者,园林构建的空间是更大世界的缩影。

岩石、溪流构成了园林规划的基础。中国词汇景观(山水)字面意思“山水”,而常见的短语园林,再逐字翻译则是“挖池塘和堆山石。”不管园林面积多小,园林设计师通过努力对比和配对的方式,给人一种园林无限延伸的错觉,”这一原则必须在园林的建造过程中建立,但随着园林设计走向成熟,作为世界缩影的感觉应该加强。

大观园结合了中国皇家园林设计概念和象征主义与文人园林精心设计的传统。贾府计划为贾政的大女儿,皇贵妃元春建造一个“单独的探视住所”。当贾政第一次被皇上召见的时候,贾母吓了一跳:皇上的召见既可以让一个人被处决,也可以让他升职。但好消息是,甚至令人震惊:“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 加封贤德妃。” 这是对元春和她的家人的一种赞美,因为她的睿智和教养给了她一种文学能力和个人判断力,使她能够经常侍奉皇太后,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皇帝的目光。在这一消息公布后不久,贾府就收到圣令,允许贾家为他们正在服侍皇帝的女儿建立一个单独的住所,以便省亲。

大观园被贾府长辈认为是一件实用的工艺品,是用钱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但在他们看来,大观园是一个独特的正式场合(皇妃省亲之处),而贾府的孩子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宇宙。从文学和象征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宇宙:建筑、街道、水池、假山,更不用说植物,包含了一个富裕和特权家庭的方方面面。其不同的景致和地点显现了尽可能多的不同风格和环境:从帝王的尊严(省亲别墅牌坊)到一个简单农舍(稻香村),从奢华的繁荣(怡红院)到一个僻静的居所(潇湘馆)。奢侈的织物和家具,著名艺术家的物品,珍贵的艺术和工艺作品,甚至从欧洲进口的物品都体现了一个读者知道注定要崩塌的世界。

曹雪芹的《红楼梦》创造出来的大观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它不但在规划布局中显示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在景物的安排上营造富于想象意蕴的空间美,而且在亭台楼阁的匾额题词里传达寄情山水的人文美。本文通过对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剖析,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价值,引发当代园林艺术研究上的思考:无论人类有多大的能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乃是正道。

参考文献

  1. 常跃中.《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艺术[J].南都学坛,1998(02):37-39.

  2. 沈炜艳,吴晶晶.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园林文化翻译研究——以霍克斯译本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1):8-14.

  3. 汪洋. 《红楼梦》中的古典园林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08.

  4. 许志丹,王晨.《红楼梦》里的古代园林艺术探微[J].兰台世界,2013 (10): 102-103.

  5. 张世君.《红楼梦》的园林艺趣与文化意识[J].红楼梦刊,1995(02):296-308.

  6. 赵武征.人园合一 浑然天成——小议《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J].古建园林技术,2006(04):20-21.


作者简介:

姓名 温紫薇 
性别 女 
年龄 23岁
籍贯 河北省衡水市
现任单位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职称 无
学位 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 区域国别研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