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之我见

韦桂仁

平果高级中学 信息技术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为了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水平,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单独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入手,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

21世纪是越来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受重视,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良好载体,也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极好途径,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下,要善于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尊重赞赏学生,激发、呵护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这也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会儿工具栏没有了,一会儿输入法打不开了,总之学生只要上机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若教师大声斥责学生,讽刺挖苦学生,长次以往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恐惧、厌学心理,由刚开始的争先恐后跑向微机室,转变成一种心理负担而不愿上信息技术课,初始状态的激情也被随之消散。所以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一定要以平和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做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讥讽者。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赞赏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激发、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教学自然事倍功半。

  二、任务驱动、先学后教,放飞学生创新思维

  “任务驱动”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自主探究、完成任务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一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放飞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实现的:

  (1)设置任务,明确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任务明确学而有趣。如在教WORD时教师先出示自己用WORD制作的一份黑板报,开始上课时就给学生展示本节课要用WORD完成的效果,学生看了很吃惊:“我们也能作出这样的作品?”接着讲述并演示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则需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方法。如在WINDOWS的画图软件教学中,我不是向以往那样先讲解“画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画副美丽的图画,而是在简要介绍一下“画图”的界面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①在WINDOWS中打开“画图”软件;②用鼠标指向工具栏中的各个工具,了解个工具的名称;③打开“菜单栏”中的“帮助”,自学几种基本图形的画法及填充颜色的方法;③用自学的画法及填充颜色的方法画出一副自己最想画的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同学们在生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虽然受条件限制,电脑少,学生多,只能两三人共同用一台机,但正好利用这一点,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教师应适时的引导学生查阅、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实践,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先学后教,逐步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任务驱动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一段时间后,教师上课不再提出教学任务,而是由学生先快速阅读教材,理清教材脉络,自己找出本节课任务,教师适当的加以补充,然后让学生自己带着找到的任务去完成学习,疑难点教师随时加以指导,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为未来的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及时评价反馈,再激学习高潮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的知识记忆得更长久。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评价,现在绝大多数计算机都是联网的,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设定各班共享文件夹或者制作开放式递交作业网站,课中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保存其中,学生可以互相浏览作品,互相评价,教师也能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评点。课后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电脑绘画展览、贺卡制作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学生共同分析回答;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掌握多种操作方法。对问题的及时反馈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要长其长、短其短。这样,通过对作品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再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掀起学习高潮。

  四、整合各学科,学以致用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若要真正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还必须以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为前提,这不正强调了我们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吗?突出体现了信息技术具有其工具性地位,事实说明计算机是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的一种工具,是为了让人使用,而不是学习就一定要把它作为毕生的事业来做。就像学语文不一定就要当作家,但扎实的语文功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更好的理解文字的意思;学数学不一定就做数学家,但是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是要学生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可以以此为手段、为工具,去搜集处理所需信息,以便自己更好地对该学科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的目的只是为了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能对将来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较快的适应。这才是我们全面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素质教育课程,在新课改的摧动下,一定会蓬勃发展。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要广泛吸取其它学科的相关经验,结合本学科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让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最终达到使学生具备在信息社会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目的。


[1]张玉清,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7(2)

[2]彭浩,如何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J],课改聚焦,2010(3)

[3]吕达,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构想[J],人民教育,2001(5)

[4]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5]应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教学探究[J],科技信息,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