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需求背景下缅语专业人才能力体系构建——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3

语言需求背景下缅语专业人才能力体系构建——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李秀娟 段聪丽 李婷 白健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德宏 678400

摘要:云南省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前沿地带,更与缅甸山水相连,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不断推进及云南省愈加注重对缅关系的情况下,应用型缅语人才在中缅的交流、合作中的地位是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中缅边境地区缅语的需求领域及对缅语人才能力的要求等,根据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建设要求,研究应用型缅语专业人才能力体系的构建,以促进高质量应用型缅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中缅边境;缅语人才;能力体系构建

前言

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及基于云南和缅甸的地缘优势,应用型缅语人才已成为对缅文化传播、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中流砥柱。因此,如何培养出语言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高质量的应用型缅语人才是必须进行深思和付诸实践的。故而,通过对中缅边境地区缅语的需求领域和人才能力要求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构建合理的应用型缅语专业人才能力体系成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外语(缅甸语)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利用寒假时间通过电话咨询、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缅语需求领域及各领域对缅语人才能力要求等方面的情况,再通过对所了解的情况结合目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外语(缅甸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应用型缅语专业人才能力体系构建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一、 中缅边境缅语人才需求情况

(一) 缅语人才需求领域分析

借助中缅经济走廊的东风,中缅两国的双向交流不断强化,两国在畜牧、农业、制造、矿业、石油天然气、电力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经商贸易环境不断改善。云南作为“中缅经济走廊”的北端起点,近年来,滇缅双方边境地区人员、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型缅语人才需求领域也随之增加,尤其是高质量应用型缅语人才更是稀缺。据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缅语人才需求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

1)缅语翻译机构

中缅边境地区,经贸、文化、外事、教育、旅游、通婚、跨境工作等各方面的交往活动频繁,这其中涉及大量的翻译工作,而翻译机构在中缅边境地区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为了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需要大量的缅语翻译人才,且短短两三年间中缅边境地区涌现了许多新的翻译公司,每年都在招聘缅语人才。

2)缅语培训机构

如今随着国家以及省政府对缅交流、合作的重视,中缅边境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起来,缅语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也因中缅边境地区各种交往活动频繁,为了沟通方便、高效,很多人都想尝试学习缅语,尤其是一些商人、跨境企业管理者、旅游爱好者。所以,中缅边境地区有很多缅语培训机构,里面既有熟练汉缅语的华侨,也有中国缅甸语专业人才。

3)部分政府机关单位

中缅边境地区部分地方政府机关单位对缅语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尤其是公安局、外事部门、看守所、旅游局等。随着政府跟缅甸交流合作的加强和深入,缅语人才需求增大。培养出熟悉缅甸国情、善于交往、懂得政策、勇于担当的缅语人才,才能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德宏自贸区建设设,为加强德宏与缅甸的交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4)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产业

缅甸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而中国恰好是能源矿产资源需求大国,中缅在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合作不论是何时何地都会有大量的缅语人才需求,云南省优越的地缘优势,也为云南省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带来了大量的机会,云南省的能源矿产资源产业中的缅语人才岗位需求自然不会少。

5)旅游业

目前,中国已成为缅甸第二大入境旅游客源国。“一带一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加快实施为云南和周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和旅游文化交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云南与缅甸之间的旅游合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可喜的成绩。德宏处于“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的出入境口,区位优势明显,中缅双方正共同推进中缅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缅语导游、翻译在中缅旅游业中必定是少不了的。

6)农业畜牧业

中缅边境地区,两国山水相连,自然资源和气候环境相近,多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农业畜牧业合作方面基础良好、前景广阔,随着中缅关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空间势必进一步扩大。在澜湄合作背景下,中国为缅甸农业提供先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助力缅甸发展种植、养殖和小型手工业,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给农村架桥修路、通电通水,改善农民们的生活环境。中国也可从缅甸获取需要的农副产品及资源,双方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从各方面来看,对于科技翻译的缅语人才、商务合作的缅语人才等都有大量的需求。

7)加工制造业

缅甸劳动力丰富皆较为廉价,很多国内外的建工制造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把公司开设到缅甸,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加工,期中就涉及缅甸劳动者的技术培训及管理等,这就需要大量的缅语人才充当技术培训翻译及进行缅甸劳动者管理服务。

8)电力产业

电力是民生的根本、发展的基础、繁荣的源泉。中缅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和中缅电网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缅经济人字形走廊”建设的支柱。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依据缅甸人民的需求加大对缅甸电力能源、资源领域的投资与合作。随着中缅电力产业合作的深入,缅语人才是其中重要一员。

9)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中缅合作的深入,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的合作也再逐渐推进,缅语人才在其过程中也是必定参与的,缅语人才不可缺。

10)医疗卫生

德宏州作为云南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沿,特别是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挂牌成立后,表现出勇于担当、大胆创新,不断提升诊疗保健服务水平和能力,主动服务中缅边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风雨兼程、同舟共济的中缅命运共同体精神。尤其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区域性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挂牌成立,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展干细胞合作研究、国际医疗合作、跨境医疗救助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发展趋势,作为“沟通桥梁”的缅甸语人才不可或缺。

11)跨境金融、跨境电商、跨境产能合作领域

2019年德宏泛亚国际众创空间中缅跨境电商平台“胞波商城”投入使用,这是一个专注于中缅跨境电子商务的“B2B”商城,面向国内以及缅甸等东盟国家,该商城投入使用,将为跨境企业提供更大的商业平台,以促进跨境企业更好地发展。中国富滇银行与缅甸环球财富银行达成合作的意向,丰富了云南跨境合作主体,标志着中缅金融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2019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挂牌成立。跨境电商方面,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成为国内电商对缅客服、物流、信息、结算的中转站,姐告区域内有圆通、中通、顺丰等15个国内快递设点,达到近70个中缅物流对接点。跨境金融方面,德宏片区有金融机构36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4家,类金融机构12家。跨境产能合作方面,为了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德宏片区紧抓“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建设机遇,参与跨境产业园投资,以“一线两园”跨境产业布局为核心,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跨境产能合作。随着中缅跨境电商、金融、产能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缅语人才的需求必然增加,要求也会更高。

12)中缅民生项目

关于中缅民生项目方面,中缅双方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是友好合作、互助的关系。国泰民安时友好合作,大敌当前时互帮互助。每次当两国中任何一方有来自突发的、自然的灾情时,相互的捐赠物资、派遣支援队等都是有力证明。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中缅的防御物资捐赠活动,深化了中缅两国民众的传统胞波情谊,是共建中缅民运共同体的生动的、具体的实践。参与活动的友好使者中,少不了缅语人才的参与。

(二) 缅语人才质量要求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研和咨询,得知以上领域需要的缅语人才并不是只掌握了缅语语言能力的人士,更需要既有扎实的缅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缅汉、汉缅翻译能力与技巧,并且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又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和商贸运作知识,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熟悉缅甸国情、懂得政策、善于交往、勇于担当、知法懂法守法,能胜任涉缅企事业单位外事、外贸等翻译与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缅语专业人才。

二、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型缅语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一)学生缅语水平分析

目前来看,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外语(缅甸语)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缅语基础知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缅语、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但在熟悉缅甸国情、懂得政策、善于交往、勇于担当、创新精神、涉缅外事外贸等翻译与管理等工作中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用人单位反馈最的普遍问题就是:学生缅语口语、听力能力较弱;组织沟通能力弱;遇事胆怯;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师资力量薄弱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缅甸语专业教师特点:职称低(讲师2人,其余均为助教)、学历低(均为本科学历)、科研能力低(不能很好地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以相互促进、提高)、年轻化(缺乏教育教学经验)、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出身(缺乏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等)。

2. 部分专业课程建设还不到位

部分专业课程缺乏教学资源,例如:商务缅甸语、旅游缅甸语、缅甸语听力等课程没有合适的或较好的教材、教参、影音学习资料等,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优质课、精品课还在建设中。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还需不断改进、优化。

3. 生源质量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外语(缅甸语)专业学生录取分数低,加之大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由于对缅甸、缅语的了解不够,对学习缅语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很排斥学习缅语,再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科学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很被动,部分学生在学校就是混日子,得过且过,导致专业知识薄弱,难以达到学以致用。

三、应用型缅语人才能力体系构建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中缅边境缅语需求领域以及对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外语(缅甸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的分析,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应用外语(缅甸语)专业的发展需求,对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型缅语人才能力体系的构建作如下思考:

  1. 大力加强缅语师资队伍建设

向社会或其他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缅甸语教研室的教研活动中应该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予相关业务培训,提高缅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走出去,多参加类似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各类研讨会等,以达到增长见识,转变思路,活跃思维、创新方法等效果;最重要的还是青年教师自身要有勤学、多思、好问的精神,并付诸实际行动,自求进步和提高。

  1. 加强缅语专业课程建设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应用外语(缅甸语)专业课程中,优质课程、精品课程还欠缺,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对于还没有合适的或较好的教材、教参、影音资料的课程应开发相关合适的校本教材。从专业课程体系来看,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应用型缅语专业人才”,商务缅甸语、旅游缅甸语、缅甸文化等课程应适当增加课时量,以让学生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有关商务、旅游、文化等相关知识,为应用、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见习应由原来的半个月增加到两个月,以半个月一次分摊到四个假期间进行,以加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还应增设有关缅甸国情、政策、涉外交往等方面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知,为以后的涉缅工作打下基础。

  1. 回归到“学生中心地位”

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说,想要取得良好的应用型缅语人才培养效果,首先就得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让学生了解缅甸国情、缅语就业前景,转变对缅语的学习态度外,更重要的就是努力创造学用结合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无论是课内、课外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方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就会自主去学习、探索,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这就需要缅语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课堂上设计活动(角色扮演、即兴问答、小组比赛等)让学生“即学即用”,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布置课外作业(录缅语抖音视频、小组合作进行商务会谈、导游扮演等),让学生多实践。总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

(四) 开发校本教材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立足德宏当地发展需求,开发适合我校应用外语(缅甸语)专业学生的教材,为提升应用型缅甸语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四、结论

总的来说,应用型缅语人才的培养要结合社会的需求,立足服务地方,并能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于中缅边境的地缘优势、处于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光辉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竭力把握好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把应用外语(缅甸语)专业做强做大,真正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缅甸语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德宏自贸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一期。

[2] 章文君.浙江省小语种需求调查及对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08年9月第5期。

[3]陆正刚.论中国—东盟发展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3卷第2期。

[4]李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出路[J]教育时空。

[5]刘玲玉、孔德明.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小语种专业培养模式转换刍议[M].江苏高校,2014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李秀娟(1988-),女,云南腾冲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缅甸语语言文化、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性项目“‘一带一路’中缅边境缅甸语需求研究”(项目编号:2017ZDX215);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课题“中缅跨境地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研究”(编号:XJ2019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