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杨树的高大谈好课堂的三主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1
/ 2

从白杨树的高大谈好课堂的三主意识 周宏建 如城教育管理中心 江苏南通 226500

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脍炙人口。读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对白杨树高大挺拔的形象记忆犹新。白杨树象征了西北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白杨树之所以能长得高大,挺拔,积极向上,是因为它干直,叶茂,根深。一堂课,好比一棵高大的白杨树,也要“干直、叶茂、根深”,“ 干直”,就是要有明确的主线,强调“主线意识”;“叶茂”,就是要有丰富的活动和学生精彩的学习过程,强调“主体意识”;“根深”,就是将学生引向知识土壤的深处,强调“主导意识”。“三主”意识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才是一堂好课。

一、干直——主线意识

一棵树,主干要直,这样才能不断向上生长,才能长得高大。主干犹如文学作品的主线,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有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吸引人。一堂好课,也要有主线,全课围绕教学的主线进行教学,才能重点突出,打造出一堂好课,将学生引入知识的高处。

课堂的主线的终端就是我们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好的课堂,教师总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少有岔开主线的活动,就像茅盾先生笔下高大的白杨树,“绝无旁逸斜出”。课堂活动形式和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但目标却是一致的,总是围绕学生要掌握某一知识,提高某一能力,培养某一情感去开展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知识目标可以有多个,但若干个知识目标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它们之间也有一条线,教师应该处理好多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用一根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从而使一堂课更为紧凑,使一堂课的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形散而神不散”。

主线可以有明线或暗线,课堂的明线,就是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暗线,就是渗透在其中的情感教育,态度和价值观。

过去有的专家学者还提出“训练为主线”,也有其道理。训练可以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但主线不一定就是训练,也可以是其它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所围绕的中心,就是课堂的主线。

课堂如果没有主线意识,课堂就容易“教得肿、教得偏”。“教得肿”,就是支离破碎,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这样会冲淡主题,学生不知道到底要学什么,掌握什么。一堂课下来,学生记忆不深,理解不透,掌握不牢。“教得偏”,就是偏离课堂教学目标,该教的没有教,使课堂不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收获,浪费时间,属于典型的低效课或失败课。

二、叶茂——主体意识

一棵树,能不能成长得高大,与它是不是枝繁叶茂直接相关。叶片是树木产生营养的场所。一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就犹如树木的枝叶制造营养的过程。因此,一堂好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得到彰显。

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等同于电脑将一段信息录制于电脑的硬盘中那么简单。学生知识的生成,在于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思维、交流、探究、概括、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头脑中的“制造营养”的过程,知识犹如制造营养的原料,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营养,就要经过学生头脑中的“光合作用”。

所以,教师单纯的讲授,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教师的讲授,应当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知识的“催化剂”。没有这个催化剂肯定不行。这个催化的过程,就是引导着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的这种“催化作用”,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起作用,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能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不能单纯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感知、思考、交流、探究、概括、总结的过程。

我们倡导的“融·活”教学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学以活动为模块,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踊跃展示、相互评价、拓展提升,这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和发展。一堂课如果教师讲得太多,就是枝叶不茂,没有足够的“光合作用”,知识生成得少,课堂质量不会高。

课堂如果没有主体意识,课堂就容易“教得闷,教得累”。“教得闷”,教师在课堂满堂灌,一言堂。学生跟不上节奏,缺乏思考的空间,缺乏对老师所讲内容的反应,无法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因而缺乏活泼的学习气氛,学习效率低下。“教得累”,教师只顾讲,犹如石头砸在棉花上,激发不了思维的浪花,学生缺少应有的反应,教师不知道到底学生听懂了没有,不知道讲课的效果如何,讲得疲劳;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根深——主导意识

一棵树,只有深深扎根于土壤,才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各种养分,才能长得高大。一堂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将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向知识的深层,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所以,教师要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

课堂根深的“根”,是教师的教育修养,教育智慧,知识积淀的综合,是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背后所蕴含的教师的素养。“根深”,就是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学科底蕴,这种深厚的底蕴,通过主导教学过程而体现出来。

(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首先是导过程。

导过程就如导演,演员们在导演的指挥和指导下,或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或小组讨论,或交流展示,或评价辩论,或概括总结,或拓展延伸,完成课堂的各项活动,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

导过程不能简单机械。教师教学的功夫主要就是导的功夫。教师的语言功夫、课堂组织能力,都体现在导的过程。要导得富有富感,妙趣横生,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感受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一堂课是否精彩,就在于教师的导是否成功。课堂要达到“富有情感、生动有趣、欣赏鼓励、深度适宜”的要求,那就要在“如何导”上下功夫。导不是简单的命令,不是简单地安排学生这会儿做什么,那会儿做什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对学生去煽情,用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调动,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对课堂的氛围去营造,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和动作,富有感染力的神态去感染学生。教师的导语有时如朗诵诗歌一般声情并茂,有时如表演小品引人入胜,这样才能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时时吸引着学生去学习,去活动。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其次是导深度。课堂的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和研究的程度。深度不完全等同于难度。深度表现在对某一知识的教学是否有深刻性,是否有全面性,是否有概括性,是否有延伸性,是否有思想性等方面。

概括性,就是对课堂某一过程的总结概括。它将某一教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起来,使学生获得比知识层面更深的认识。深刻性,就是要从不同的侧面去掌握某一知识;避开易错点,弄清模糊点。延伸性,就是对某一问题在不同情境下进一步的研究或运用,拓展延伸。所谓深度既有知识内容的深度,也包括思想内容的深度。一堂课,有了思想性,才会有深度。思想性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最终的落脚点。

一堂课,如果没有主导意识,课堂就容易 “教得淡,教得浅”。“教得淡”,就是平淡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教学效率低。“教得浅”,就是开展的教学活动不够深入,课堂不能层层递进,因而达不到一定深度。

总之,要上出一堂好课,我们要有“三主”意识,要在“三主”意识的指导下开展备课、上课等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要以活动教学为基础,进一步强化“三主”意识,打造“三主·活动”高效“融·活”课堂,希望大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