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6
/ 3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价值研究

袁宝春

淮安市淮安医院 江苏淮安 223200

【摘要】目的:调查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征得病毒性肝炎者同意后,向研究内纳入40例,在20的样本量下抽签分组,有治疗组和一般组,前者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后者行一般治疗,样本入选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5月,统计有效性,观察肝功能。结果:有效率在治疗组(95.00%)比一般组(70.00%)高,P<0.05。治疗前检测的三项肝功能无差异,P>0.05。治疗后检测的三项肝功能有差异,在治疗组比一般组低,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阻碍炎症加剧,能改善肝功能,提升有效性。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治疗价值;有效性;还原型谷胱甘肽

病毒性肝炎特点体现在传染性强,常在肝炎病毒入侵后出现。炎症发生后会损伤肝脏功能,前期有纳差、乏力症状,后期有荨麻疹、黄疸等表现[1]。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措施较单一,部分患者会行综合治疗,对应用药后,规范饮食、生活,能抑制炎症加剧,可改善肝功能。但部分肝炎症状较严重,缺乏特异性药物。此时,还原型谷胱甘肽得到重视,药物治疗后可纠正自由基代谢形态,能改善肝功能,维持机体正常代谢,能加速胆汁排泄,在较好解毒机制下,能防止各病毒滋生扩散,利于恢复肝脏功能[2]。基于此,研究征得病毒性肝炎者同意后纳入40例,旨在调查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征得病毒性肝炎者同意后,向研究内纳入40例,在20的样本量下抽签分组,有治疗组和一般组,样本入选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5月。治疗组:病程跨度值3-11d,均数值(7.33±1.79)d;8例女,12例男;6例为甲型,3例为乙型,5例为丙型,6例戊型;年龄跨度值31-55岁,均数值(43.81±1.78)岁。一般组:病程跨度值4-12d,均数值(8.14±1.82)d;9例女,11例男;7例为甲型,4例为乙型,4例为丙型,5例戊型;年龄跨度值32-56岁,均数值(44.26±1.80)岁。组间无差异,P>0.05。

入组原则:被确诊为病毒性肝炎;资料完整;签署同意书;对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过敏;委员会批准研究。

排除原则:存在其他代谢性肝脏病变;哺乳妊娠者;非病毒性肝炎造成的肝脏损伤。

1.2方法

一般组:根据肝炎特征,行抗生素、利尿治疗,针对黄疸症状严重者,增加退黄治疗。

治疗组:还原型谷胱甘肽(H20060450)治疗,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混合药物和葡萄糖溶液,前者为1200mg,后者为250mL,1次/d,需滴注28d。

1.3观察项目

有效性:(1)肝炎症状均消失,可观察到肝脾体积缩小,肝脏生化指标均恢复,为显效。(2)肝炎症状均改善,可观察到肝脾体积变化较小,肝脏生化指标好转,为好转。(3)肝炎症状未消失,未观察到肝脾体积缩小,生化指标未好转,为无效。

肝功能评估维度有三个,其一为ALT(谷氨酸转氨酶),其二为TBA(总胆汁酸),其三为TBIL(总胆红素)。均在治疗前后抽取病毒性肝炎者静脉血,离心后针对血清进行各项检验,判断肝功能变化情况。

1.4统计学计算

SPSS24.0中,对各肝炎者有效性数据行X²检验,对各肝功能数据行t检验,P<0.05,有价值。

2.结果

2.1有效性

有效率在治疗组(95.00%)比一般组(70.00%)高,P<0.05。

1有效性

组别(n=20)

无效(n/%)

好转(n/%)

显效(n/%)

有效率(n/%)

治疗组

1(5.00)

6(30.00)

13(65.00)

19(95.00)

一般组

6(30.00)

5(25.00)

9(45.00)

14(70.00)

4.3290

0.1254

1.6162

4.3290

P

0.0375

0.7233

0.2036

0.0375

2.2肝功能

治疗前检测的三项肝功能无差异,P>0.05。治疗后检测的三项肝功能有差异,在治疗组比一般组低,P<0.05。

2肝功能

组别(n=20)

ALT(U/L)

TBA(μmol/L)

TBIL(μ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81.94±9.09

49.76±4.48

98.64±6.71

16.95±1.84

108.95±8.13

30.75±2.98

一般组

380.74±9.98

81.39±4.13

98.01±6.69

27.12±4.90

108.01±8.49

46.03±6.01

t

0.3975

23.2149

0.2973

8.6895

0.3576

10.1866

P

0.6932

0.0000

0.7678

0.0000

0.7226

0.0000

3.讨论

病毒性肝炎出现后有一定传播性,根据入侵病毒类型,可划分为甲型、乙型等诸多类型。各类肝炎病理机制有相似性,可观察到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炎性机制及肝细胞再生。临床针对病毒性肝炎并未研制出治愈性药物,仅能通过药物控制炎症进展。但生活、饮食等均可能影响疗效,需养成良好习惯,抑制病毒性肝炎。治疗被耽误或疗效下降后,常会造成肝硬化等肝脏病变,预后差。研究指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此有独特疗效。作为过氧化物酶,此物质有肝脏合成并在肝脏内保持较高水平[3]。肝脏损伤后,常会增加氧自由基生成量,在各转化机制下,增加脂过氧基转化量,常会加剧溶媒体膜损伤,有较高坏死可能性。

针对病毒性肝炎及肝脏特点,临床对细胞质进行不断研究,从中提取出自然合成肽,此类物质即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根据肝脏病变情况调整用药,能增强肝脏酶活性,提升肝脏保护能力,也能抑制氧化进程,可阻止肝脏病变。还原型谷胱甘肽经滴注后,能在机体中转化成多种有效成分,例如谷氨酸、甘氨酸等,各类物质能结合自由基,减轻脏器损伤,在转化成酸性物质后,能提升自由基代谢速度,可增强肝脏修复能力[4]。在各机制下能改善机体血氧情况,能预防低氧血症,减轻肝脏损伤。药物滴注后,能发挥转丙氨基反应,可改善机体内三酰甘油堆积情况,能降低过氧化物,强化机体解毒效果,加速胆酸吸收和代谢。临床针对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研究较多,发现此药物能加速消化道吸收,可减轻脂肪对肝脏的影响,能保护肝脏合成功能,在各类生化代谢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滴注治疗后能增加外部补给,可阻止肝损伤,改善肝细胞代谢功能,在正常机体代谢下能改善胆汁排泄情况,强化机体解毒机制,对抑制各类肝炎病毒有积极作用[5]

综上,还原性谷胱甘肽作用显著,可提升有效性,纠正肝功能,恢复机体代谢。

参考文献:

[1]邓洪菊. 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行甘草酸二铵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7):76-77.

[2]左丽英,王新国. 恩替卡韦与谷胱甘肽联合2HRZE/4HR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6):909-910.

[3]王东风.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门冬氨酸钾镁、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胆汁淤积的效果[J]. 临床医学,2020,40(10):113-115.

[4]丁光伟,段淑芬,高春耕,等. 更昔洛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及Th1/Th2平衡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5):424-427.

[5]薛吉春. 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6(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