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及重复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5
/ 2

乳腺癌术后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及重复性分析

周原,张志强 【通讯作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针对乳腺癌术后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及重复性进行分析。方法:观察对象: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展开研究,纳入70例患者,患者放疗施以不同的体位固定方案,常规体位固定(对照组,n=35),热塑体固定(观察组,n=35),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实施下患者的摆位误差及固定精确度指标。结果:在X轴、Y轴、Z轴摆位误差指标上,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固定精准度比较,观察组94.28%(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27/35),(x2=4.2000,p=0.0404)。结论:在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中,结合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有助于稳定患者体位,减少摆位误差,提升固定精准度,价值显著,方案值得推荐。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放疗;体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重复性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较高。针对不同阶段的乳腺癌患者,放疗治疗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实施放疗治疗,能够降低50%以上局部区域的复发以及10%以上的任意部位的首次复发,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1]。随着临床放疗治疗技术的发展,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以及调强放射治疗逐渐成为临床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措施。在进行乳腺癌患者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或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摆位的精准度与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合适的体位固定装置,对于保证体位重复性、准确性十分重要[2]。本次研究重点为乳腺癌术后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选择,就常规体位(改乳腺托架)固定技术与热塑体固定技术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以7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展开研究,纳入70例患者,患者放疗施以不同的体位固定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删除),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

对照组患者(常规体位(乳腺托架)固定技术),年龄区间45-68岁,平均年龄(58.05±3.47)岁,肿瘤部位:左侧25例,右侧10例;

观察组患者(热塑体固定技术),年龄区间44-68岁,平均年龄(58.08±3.42)岁,肿瘤部位:左侧20例,右侧15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放射治疗中采用常规体位(乳腺托架)固定措施,首先在ct模拟定位机上完成摆位,对患者体位参考值进行记录,然后在真空垫上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通过三维激光定位仪利用激光对患者躯体进行定位标记;

观察组患者在放射治疗中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进行体位固定,仍然先通过ct模拟定位机对患者进行摆位,完成体位参考值的测量,让患者仰卧于带标尺的固定适配架上,取医疗枕放置于患者头部,再利用激光定位器对患者体位进行微调,患者告知患者在放射治疗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取出已经软化好的热塑体膜,覆盖于ct模拟定位机下,固定好,于体膜上标记好标记,取下热塑体膜,覆盖于患者体表,固定,待体膜冷却,擦干患者身体上的汗水等液体,重新覆盖热塑体膜,纠正误差,开始放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实施下患者的摆位误差及固定精确度指标。(1)摆位误差包括X轴、Y轴、Z轴,将实际值与参考值进行比较[3];(2)固定精准度以3mm误差为界限[3],允许误差为≤3mm,此时可直接放射治疗,当误差>3mm时需重新矫正体位,以确保误差≤3mm。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6125df35e72f8_html_f424173bff83a9e5.png ”,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对比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实施下患者的摆位误差

在X轴、Y轴、Z轴摆位误差指标上,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实施下患者的摆位误差比较

组别

X

Y

Z

观察组(n=35

2.65±0.55

2.55±0.47

2.82±0.85

对照组(n=35

4.42±0.86

3.99±0.94

5.33±1.69

t

10.2577

8.1061

7.8496

p

0.0000

0.0000

0.0000

2.2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实施下患者的固定精确度

固定精准度比较,观察组94.28%(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27/35),(x2=4.2000,p=0.0404)。

3讨论

放射治疗是目前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一项重要技术,在乳腺癌切除术后,通过局部放疗,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与全身转移率。对于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摆位的精确幸以及重复性是影响精确治疗的关键因素[4]

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是一种使用热塑膜完成对放射治疗患者的体位固定技术,该技术中所涉及的热塑体膜是一种具备记忆功能的材料,可塑性良好,当热塑体膜在65℃热水时将发生软化,能够任意变形,在取出后能够与患者形成较好的贴合度,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5];此外,热塑体膜能够二次软化固型,如在第一次进行体位固定时难以达到满意预期,可将热塑体取下再次置入热水中将其软化,重新进行固定;并且热塑体膜透气性良好,厚度较薄,质量较轻,强度较高,在临床实际应用时不会使患者产生闷蔽感,也不易拉断,破裂,因此在临床中能够实现良好的应用价值。

综上,在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中,结合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有助于稳定患者体位,减少摆位误差,提升固定精准度,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佳蔚,齐新宇,宋心愿,等. 乳腺癌放疗中两种体位固定技术的应用比较[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10):1966-1969.

[2]曹井丽,高文超,秦琪,等. 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对乳腺癌放疗摆位精度的影响[J]. 现代肿瘤医学,2021,29(3):507-511.

[3]李俊禹,杜乙,周舜,等. OSMS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临床应用中体位固定方式优选研究[J]. 中国医疗设备,2021,36(4):45-49.

[4]柯学,张蔚文,苏宇轩,等. 无乳腺托架情况下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体位固定方式的研究[J]. 智慧健康,2020,6(26):53-54,61.

[5]万肖峰,罗云,张佩. 58例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904-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