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仓法”混凝土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4
/ 2

“跳仓法”混凝土施工技术

白鹏

北京国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跳仓法就是把建筑物分成若干段或块,进行间隔施工的一种方法。早期的跳仓法施工主要用于大型工业建筑的地下工程和水利工程,如今在民用工程的超长、超宽、大体积混凝土的地下车库上应用屡见不鲜。在综述跳仓法施工理论和施工工艺的同时,分析了跳仓法施工的4个主要难点及现场施工过程中对材料及工艺的控制。实际工程项目的应用证明了采用跳仓法、取消后浇带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跳仓法;冬季施工;管理技术:材料控制

绪 论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项目基础形式为有梁式筏板基础,基础面积较大,结构东西约690m,南北约210m~280m,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方量12.5万立方米,采用跳仓法施工。交易区混凝土底板厚为800mm、综合服务区混凝土底板厚为700mm,交易区基础梁大部分为1.2m×3.4m、1.8m×2.4m、1.2m×2.4m、1.5m×2.4m、;综合服务区基础梁为1.8m×2.0m、1.0m×3.0m、1.4m×3.0m、1.4m×2.6m、1.0m×2.6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为P8。由于工期历经冬季,通过合理的技术、质量管理措施,保证工期和质量达到预期的要求。

施工组织管理

1、前期准备

(1.1)技术准备

为避免底板混凝土一次性浇筑体量过大,并加快工期,针对工程特点将浇筑方案设计为“跳仓法”施工,根据图纸及规范要求,将地下结构A区划分18个流水段;B区划分21个流水段;C区划分24个流水段;D区划分30个流水段;E区划分20个流水段,按“品”字形进行跳仓浇筑施工如图所示(1-1)。基础底板最小流水段混凝土浇筑方量为498m³,最大的混凝土浇筑方量为1624m³;平均每个流水段的浇筑方量为1100m³。


为避免跳仓施工混凝土浇筑时流入其他仓,保证施工质量,在相邻仓之间采用20目/cm²的钢丝网和8@80钢筋骨架封堵混凝土,控制好各仓间新旧混凝土浇筑时的接洽问题。

基础底板的水平施工缝留置在外墙上距离基础梁上表面500mm处。居墙中安装止水钢板,采用3mm厚钢板,高度300mm。钢板用,14短钢筋间距300mm将止水钢板与上下层钢筋固定在一起,钢板接头部位满焊连接,搭接长度不小于50mm。在外墙防水卷材施工前增加一道SBS弹性沥青防水卷材附加层,附加层宽度500mm,沿施工缝纵向通长设置。

2、混凝土材料

(2.1)水泥

所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并选用中热或低热的水泥品种,在配制混凝土配合比时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宜控制在220kg/m³~300kg/m³,选用保水性好、泌水小、干缩小的水泥,优先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所用水泥在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的使用温度不应大于60℃,水泥3d水化热宜小于240KJ/kg,7d的水化热宜小于270KJ/kg。

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在水泥进场时应对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等性能指标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并向施工单位提供检测报告。

(2.2)级配

选用天然或机制中粗砂,级配良好,其细度模数在2.3~3.0的中粗砂,含泥量(重量比)不应大于3%,泥块含量(重量比)不应大于1%。

选用质地坚硬,连续级配,不含杂质的非碱活性碎石。石子粒径宜为5mm~31.5mm。石子含泥量(重量比)不应大于1%,泥块含量(重量比)不应大于0.5%,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8%。

采用Ⅱ级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缓早强速率,减少混凝土早起裂缝。掺量为胶凝料总量的20%~40%。

(2.3)用水

使用自来水或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地下水,由于天气较低,用量不宜超过170kg/m³,并配合使用聚羧酸减水剂。

(2.4)配合比

混凝土采用60d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混凝土配制强度等级不得超出设计强度的30%,水胶比控制在0.4~0.45;塌落度实测为120mm~160mm;砂率宜控制在31%~42%。

3、施工过程管理

(3.1)浇筑过程控制

在施工现场要对到场的混凝土进行坍落度检测,每车检测一次,做好(含影像)记录。实测坍落度与要求坍落度之间的允许偏差为±20mm,否则视为不合格。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必须分层,本工程基础底板厚度分别为700mm、800mm,底板有上返梁,梁高1600mm、2600mm、900mm、1900mm、2300mm。底板混凝土浇筑按照基础混凝土浇筑顺序分仓浇筑,相邻仓的浇筑时间间隔不少于7d,不应大于10d。底板混凝土浇筑时,使用50型手提振捣棒,最大浇筑厚度不能大于振捣器作用长度的1.25倍(本工程振捣器作用长度380mm,1.25×380=475mm),取每次浇筑高度为400mm,层间最大浇筑间隔时间不大于砼初凝时间。如图所示(3-1)。

基础混凝土浇筑需分层布料、分层振捣、斜坡式推进施工,以确保混凝土浇筑均匀,振捣密实,防止在振捣中产生泌水。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需分散开,在初凝前用木抹子2次压实,混凝土收面的抹压不少于3遍。混凝土浇筑前,在基础钢筋上使用木脚手板平铺一道行人通道,防止振捣过程中人员直接踩踏在钢筋上,造成钢筋变形、定位筋、马镫走位等。

混凝土振捣时要做到“快插慢拔”,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50㎜左右,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每点的振捣时间控制在10~20s左右,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表面无气泡产生且有均匀的水泥浆泛出为准。两个插入点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本工程选用的振捣棒作用半径为250mm,因此振点间距定为375㎜)插入点呈梅花型布置。

振捣棒插入处距模板的距离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即125mm,以减少振捣对模板造成的扰动,同时应避免碰到钢筋、模板、预留管道和预埋件;在反梁钢筋较密处应采用,30振捣棒进行振捣。窗口下无法插入振捣棒,采用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捣,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底板混凝土在第一次振捣完成后,停歇20—30min进行二次振捣,确保振捣密实。振捣完成后,及时上3m铝合金刮杠将混凝土表面刮平,上刮杠时应带线尺量检查,保证底板表面标高准确。如混凝土表面的泌水较多,应采取排水措施将泌水排出,然后开始抹压收面。

底板混凝土表面的返浆较厚,采用木抹子进行三遍抹压,在终凝前完成,表面搓出麻面。要坚持原浆抹压,严禁洒干水泥面或加水抹压。在抹压最后一遍时,要带线尺量检查表面平整度,麻面纹路要顺直,一行压一行且相互平行。

(3.2)测温监控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记录入模温度(入模温度每台班不少于 2次)、大气温度,混凝土测点里表温度。

混凝土浇筑入模 10小时后开始测温。每昼夜测温不少于4次。混凝土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表面以内 40mm~100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度时停止测温。

测温点布置按浇筑平面对称轴的半条轴线为测试区,每条轴线测点不少于4处,且间距不大于10m,每个测点在外表、底面、和中心分3层布设。

每个分仓取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轴作为测温区域,沿板厚方向设置3个测温点上、中、下,上、下测温点距离底板上、下表面均为50mm,在板厚的1/2位置设置中部的测温点;纵向测温点的间距为4处均匀布置。


(3.3)养护措施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裸露混凝土表面采用塑料布等防水材料覆盖保湿,并在其上加盖两层纤维保温毡,纤维保温毡必须用脚手板或木方压牢,覆盖时保温毡时要注意成品保护,严禁立即上人,保证顶板混凝土面的平整度。

梁浇筑完成后,在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再加两层纤维保温毡被覆盖带模养护。保温毡被要连模板盖住。覆盖纤维保温毡搭接长度不小于 200mm。

在养护同时做好对同条件试块的试验工作,在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可对仓位养护措施予以撤除,增加保温材料周转次数,减少材料用量。

结 论


大体积混凝土通过跳仓法施工通过合理布置流水段,分区分块施工,在拉开施工间隔期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期,同时相比传统的大体积浇筑方式,可通过仓位材料周转大大减少现场对于木方、模板、塑料膜及冬季施工中保温棉毡、电热毯的材料使用量,减小了施工单位经济负担。通过跳仓法施工,还可以减少部分施工后浇带,降低施工难度,保证质量、工期的情况下增加了企业利润。


参 考 文 献

【1】: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2】:GB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3】:DB11/T1200-2015,《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跳仓法技术规程》































附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