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脑梗塞病人中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4
/ 2

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脑梗塞病人中效果探讨

陈亚萍

湖北省沙洋县中医医院 4482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全程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塞病人中的具体效果。方法:在2019年5月到2021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病人中抽取共计60例纳入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人均分为参考组(n=30)和研究组(n=30),参考组施行常规疾病护理,研究组施行全程优质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恢复情况、住院时间、费用和相关评分。结果:研究组病人接受了全程优质护理后,与参考组相比,病人的疾病恢复有效率显著更高、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急性脑梗塞病人积极开展全程优质护理的效果十分突出,能够促进病人的恢复、缩短病程、降低成本、减轻神经损害、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值得基层医院进一步推行适用。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性脑梗塞;护理效果;神经功能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也被称为缺血性卒中[1],是由多种病变因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产生的软化、坏死的疾病。该病多发于心血管状况不佳的老年群体[2],且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的特点,致残率和致死率常年居高不下[3]。本文分析了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脑梗塞病人中的具体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9年5月到2021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病人中抽取共计60例纳入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人均分为参考组(n=30)和研究组(n=30),参考组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4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6±1.24)岁;研究组病人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45-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61±1.22)岁。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病人均符合《中国脑梗死诊疗指南》[4]中对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经过CT影像学检查存在梗塞病灶[5];病人及其家属均知晓研究相关内容;本次研究经过了院内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神经功能疾病;凝血功能障碍[6];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视听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的病人。

1.2 方法

参考组施行常规疾病护理,包括降颅内压、溶栓、抗凝、保护脑神经等护理工作,研究组施行全程优质护理,如下:

优化轮班制度:由主治医师、护士长和临床护士组成病人的全程护理小组,明确职责后开展护理工作,并安排好有效的轮班制度,做好护理工作的交接,保障病人的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入院优质护理:病人入院后第一时间为病人安排整洁、干净的病房,按照疾病的需要安排病人进行各项检查,做好病人的心电监护、病情监测。向病人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告知病人疾病的发病原因、表现、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等,提高病人的配合程度。

住院期间护理:在病人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做好病人的用药护理、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工作,评估病人的恢复情况。为病人制定专门的健康档案,仔细做好书面记录和分析。严格控制病人的各项指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引发偏瘫、脑死亡等并发疾病危及生命。

早期康复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具体情况安排功能性恢复训练,分为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直接训练主要通过调整病人体位,使病人重复进行多次恢复性动作,间接训练则是加强病人口唇舌肌肉肌肉张力,对咬肌进行物理刺激、提高随意性咳嗽的频率,激发语言反射等内容。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病人的恢复情况、住院时间、费用和相关评分得出最终结果[7]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统计学相关数据资料均通过利用SPSS21.00软件进行进一步处理和结果计算,其中计量相关数据资料选择卡方检验进行处理、计数相关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方式进行处理,当计算结果得出P<0.05之时,则代表差异具有一定统计学上的意义,存在研究价值。

2 结果

2.1两组病人的恢复情况对比

表1可见,研究组急性脑梗塞病人接受了全程优质护理后,与参考组相比,疾病恢复有效率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病人的恢复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参考组

30

10

13

7

76.67%

研究组

30

14

15

1

96.67%

X2

5.192

p

0.023


2.2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费用对比

参考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45±0.35)d,平均住院费用为(6.31±1.22)千元,研究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25±0.24)d,平均住院费用为(5.14±1.01)千元,经过t检验计算可见研究组病人接受了全程优质护理后,与参考组相比,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病人的相关评分对比

表2可见,研究组急性脑梗塞病人接受了全程优质护理后,与参考组相比,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病人的相关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ADL评分

参考组

30

(29.24±1.18)

(48.52±3.44)

研究组

30

(8.91±1.19)

(74.86±3.56)

t

76.724

33.651

p

0.000

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经过系统化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几率出现脑部对应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例如吞咽困难、偏瘫、肢体运动障碍等共济失调症[8-9],由此可见,做好急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护理十分重要,是提高以后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急性脑梗塞病人接受了全程优质护理后,与参考组相比,病人的疾病恢复有效率显著更高、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急性脑梗塞病人积极开展全程优质护理的效果十分突出,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亚华. 肢体康复训练结合认知心理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塞后抑郁病人肢体功能、心理状态的影响[J]. 母婴世界,2021(6):227.

[2] 丁伟洁,谭琼琼. 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分析探析构建[J]. 东方药膳,2021(12):175.

[3] 方江燕. 急性脑梗塞病人采用规范化护理模式对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 饮食保健,2021(14):187.

[4] 赵寿梅. 全程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的有效性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21(18):204.

[5] 祝剑云,廖春梅,詹华娟. 个性化及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 家有孕宝,2021,3(8):281.

[6] 刘红燕. 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塞病人中的价值及护理质量分析[J]. 东方药膳,2021(2):227.

[7] 周海燕. 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及对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J]. 糖尿病天地,2021,18(2):208.

[8] 杨士硕.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塞病人急救作用探讨[J]. 家有孕宝,2021,3(10):264.

[9] 黄玲,李秋荣. 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塞病人中的价值和对神经功能的改善观察[J]. 养生保健指南,2021(12):154.

[10] 彭英. 护理干预对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观察[J]. 健康大视野,2021(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