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区域活动现状及指导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0
/ 2

幼儿园语言区域活动现状及指导策略研究

刘静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示范幼儿园 221700

摘要:幼儿区域活动发端于欧洲,其依照幼儿学习领域性质的不同,将教室划分为语言、益智、科学、美工、建构等区域。幼儿园区域活动强调以幼儿为本位,教师依照幼儿的兴趣及能力,有目的有准备地规划设计幼儿园区域环境和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开放、自主、多元的环境中,自由探索、观察、操作和游戏。区域活动中,幼儿能自发性地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且以适合个人学习的速度进行操作。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区域活动;现状;策略;有效性

引言

当今社会,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幼儿教育作为儿童学习生活的起点,更是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重视。但幼儿园和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上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部分幼儿语言能力较弱。

一、幼儿园语言区域活动现状

(一)教师对语言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

良好的语言区域环境是提高幼儿参与度、语用能力训练效果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已由传统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材料提供者,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也由被动者转变为探索者、知识建构者。因此,对幼儿而言,丰富性多样化的学习、游戏区域可以为他们提供多元探索与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对语言区的态度直接关系到语言区活动开展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进入区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语言区域中,部分教师存在区域活动目的性不明确、指导态度被动、材料投放种类和数量单一,更新不及时、指导时间不足、环境创设不适宜等问题。

(二)语言区域材料投放不合理

语言区域活动材料应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审美需要。但在学习性语言区域中的阅读区、读写区,材料投放还存在层次不明显、难易程度不适应、种类单一等问题,往往仅是绘本的投放,缺少多元化和能满足幼儿需求、兴趣的材料,如象形文字图卡、故事情节图片、自制绘本、与图书相关的手偶、录音设备等。游戏性语言区域中,表演区、角色扮演区、娃娃家等材料投放还存在美观性超越实用性、种类单一、数量不足等问题。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注意力往往会被花哨的材料所吸引,不仅会出现频繁更换材料的现象,还会弱化活动效果。材料种类单一,数量不足,幼儿在活动中玩不到自己想玩的材料,势必会对活动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三)教师缺乏主观教学意识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语言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积极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为其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对幼儿在语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明确的认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

二、幼儿园语言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语言区域活动的建构能力和指导水平

语言区域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让幼儿看看书、说说话,还应注重幼儿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发展。教师作为幼儿园语言区域活动的引导者、辅导者、材料提供者,必须认同语言区发展幼儿听、说、读、写的全语言能力的教育价值,主动提升自我,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要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相关指导技能培训,收听丰富多元的线上开放直播讲座,阅读专业书籍、学术期刊等。

(二)增强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起幼儿对语言教学的兴趣,教学效率将有极大的提高。目前,多数幼儿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增强课堂趣味性。如在进行《我爱妈妈》这一活动时,课件中可以插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动画视频,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能够让他们感到身心愉悦,而且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往往较为集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推行游戏化语言教学,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进行探索,使其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能力。

(三)将教学融入生活

教师应该主动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进一步丰富语言教学的内容,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资源库。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语言教学资源,还可以将教学融入生活,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能力,让语言教学更“接地气”。想要让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融合,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在幼儿早上刚刚进园时与其进行互动,如“你今天的衣服真漂亮,是谁买的”“今天的早饭吃的是什么”“早饭味道怎么样”“今天是谁送你来幼儿园的”“早上是怎么来幼儿园的”等等,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元素为主题对其进行提问。同时,教师也需要利用好课下时间与幼儿互动,如“今天洗了几次手”“跟小朋友聊了些什么”等。让语言教学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锻炼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四)加强教师主观教学意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语言教学中的监督者,更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对目前的语言教学水平和效果有充分的认知,明确幼儿在语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主观教学意识,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更注重自身“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幼儿去说,使幼儿明白应该“怎么说”“如何说”,而不是“说什么”。同时,在课下教师也应积极与幼儿进行沟通,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多参与到教学中,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合理创设语言区域环境和投放适宜的材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以适应幼儿的思维方式、学习特点和情感需求。要在语言区域活动中创设适宜的阅读区、书写区、倾听区教育学习环境,投放充足的教具、玩具、低结构材料、安全的生活闲置或废旧材料,最大程度地满足支持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取用和学习。幼儿通过直接感知、自主观察、自由选材,能实现认知发展和经验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可以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可以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园要注重语言区域环境创设,不断提升教师对语言区域活动的建构能力和指导水平,合理创设语言区域环境和投放适宜的材料,以提高语言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助力幼儿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周永丽.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质量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2]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