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调整策略——语言区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8
/ 2


区 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调整策略 ——语言区案例

李燕玲

汕头市中山幼儿园

一、案例描述:

在小班开展的“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中,我们将主题与区角活动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由此在各区域活动中投放了不少新游戏材料。其中在语言区中,孩子们对于刚投放的颜色鲜艳,形态有趣的各种动物图卡及老师精心描绘过塑的海陆空背景彩图挺感兴趣,在知道了玩法后便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起来。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规则是将动物卡摆放在画面合适位置后学说“XX在XX飞(游、跑、跳等)”的句式。

开始时,孩子们摆一摆,说一说,玩得不亦乐乎的。但是,这两天区域活动时,这组材料却少有孩子问津,或者有的去摆弄了一下便很快离开到别的区域去玩了。我问孩子们:“怎么不玩了?”桐桐说:“老师,我都会了!”“是呀,小鱼在水里游。小兔在草地跳,小鸟在天上飞……”“老师,我也会了!”我笑了,稍加思索说:“你们真棒,那好,下次我们想想有没有更好玩的玩法,再来比比谁说得好,好吗?”

二、案例分析

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孩子,更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向我们发出信号时,我们要及时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并进行思考分析。为什么老师精心准备的材料一段时间后便逐渐吸引不了孩子呢?由此,我对这种现象做了如下分析:

1、投放的材料相对比较比较单一,趣味性仍不够。

动物图卡数量仍比较少,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那几种动物。背景图比较单调,除了天空、湖面、草地便没有其它,而且是平放桌面进行摆放不是很有趣味性。

2、提出的活动要求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对于“XX在XX飞(游、跑、跳等)”句型的掌握,能力强的孩子通过操作很快便习得并得以巩固,当这些孩子发现游戏不过如此,我都会了,挺简单的,一旦失去兴趣,便不再能持久探究。

而教师没有考虑到不同能力幼儿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愿开口的幼儿应鼓励其操作的同时愿意开口,能力强已掌握句型的幼儿则应提出更高练习要求,让孩子感受“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的乐趣,再次激发其在玩中学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3、教师在活动中没能适时介入指导。

作为区域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的教师,我们在支持幼儿自主操作、探索的同时,应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或鼓励,促进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究,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避免骄傲自满,引导其再作自我挑战,支持孩子的学习与探索不断推向深入。

三、对策与思考

1.对材料进行补充调整,增加趣味性并分层次递进投入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使材料更具教育价值,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对材料进行分析,及时给予补充、调整、改进,这样才能提供可以吸引幼儿、拓展幼儿能力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充分积极“对话”。

因此,我们改变了材料的操作形式并有的放矢地分层次投放。首先,创设大范围背景图,内容更丰富多彩,除了天空、湖面,草地,还有丛林、稻田,山谷……给孩子们展现了一幅绚丽的大自然美景。而形象各异的动物图卡也相应增加了,还在背面贴上魔术贴,能在墙面背景图进行取贴的操作。其次,分阶段投放动物指偶、手偶、头饰最后是服装道具(最后背景也可相应增加表演场景的道具),让幼儿结合动物特点进行自编自演,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自我表现能力。(如幼儿做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松鼠,爱蹦爱跳树上跑……)材料的丰富,形式的改变,便能再次吸引幼儿投入活动。最后,结合主题活动中绘本故事引导幼儿进行儿歌或绘本剧表演,提高幼儿的兴趣点及表现力。

2.改变活动规则,充分挖掘材料价值,再次激发活动兴趣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活动要求也应作相应提升。游戏活动形式、规则的改变,更凸显了操作材料的教育价值。

如上述将材料从桌面移至墙面,并通过新旧材料的承上启下的组合产生新的游戏情境、思维方式、操作方式等,促进幼儿将新旧经验相连,从而使操作活动更具延续性与连贯性。所以除了保留原来的游戏程序——说特定句式(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复习巩固)外,还鼓励幼儿尝试更具体地描述动物相关特点,练习较准确运用词汇(形容词、动词),完整、连贯地表述甚至借助指偶、头饰加以表演。(如小兔蹦蹦跳,爱在草地跑。小鸟喳喳叫,能在天上飞。如小鸭走路摇摇摆摆,爱在水里游来游去。青蛙呱呱叫,水里游,田里跳,还是个捕虫小高手。……)

在这种“找一找、贴一贴、说一说、动一动、比一比、演一演”的新颖有趣形式中,幼儿对动物特点习性的认识加深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更能得到锻炼。可见,游戏规则的改变,能让材料更具启发性,给予幼儿更足够的自由度,让孩子更能充分地展现自我、勇于创新。

3.教师的适时介入指导

教师指导的适时介入指何时介入,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教师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如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或有放弃的迹象、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时等,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

教师的指导还应得当,有针对性。在观察指导时,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操作、游戏、讲述。教师同时可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幼儿活动的持久开展,如分组轮流的比比说说、及时赞赏的肯定鼓励、录音回放、视频分享的趣味形式,会让孩子们更跃跃欲试、精彩发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