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利

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镇公立中心卫生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305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结石患者治疗过程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胆结石患者60例展开分析,通过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每组均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较对照组的76.67%居更高水平(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结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值得广泛运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

胆结石是一种临床常见胆管系统疾病,致病因素较多,其中有严重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及不好运动、长期不吃早餐等人群患病机率更高1]。该病发病迅速且风险高,多以腹部疼痛、厌食、左肩疼痛等为常见临床症状2],严重时还会引发多种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此前,对胆结石患者的治疗多以手术方式为主,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微创技术在胆结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得以有效发挥,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对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就该项干预举措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阶段内接收的胆结石患者60例,予以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共有18例,女性共有12例,年龄抽取范围介于27~79岁间,平均检测值经观测为(49.10±10.50)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共有16例,女性共有14例,年龄抽取范围介于29~77岁间,平均检测值经观测为(48.03±11.20)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干预,包括如下具体内容:采用器管插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操作,再于其脐部正中方取10mm左右的横向切口,然后在患者的右肋以及中线右侧内分别放置5mm、10mm的套针套管,将腹腔镜插入患者体内。全面探查胆囊情况,用有齿钳夹住胆囊底部,用电凝钩分离胆囊管与血管,显露胆囊三角,处理胆囊管与胆囊动脉,用钛夹固定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并用超声刀彻底切除胆囊,于腹部切口取出胆囊。采用0.9%氯化钠溶液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冲洗并加强其胆囊残端的管理,之后再对其胆总管的情况详细观察,做好相关物品的清点,关腹,皮肤缝合及消毒处理。

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将其运送至病房中进行后续观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以我院自制疗效评估表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加以评估,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切口感染,无疼痛感;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少量切口感染,疼痛感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较明显变化,有切口感染,且仍有明显疼痛;统计两组并发症情况,包括出血、腹部感染及胆管损伤,计算总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中所涉及计数资料应用(%)予以表示,加以χ²检验、计量资料应用(6115edddba75a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予以表示,加以t检验,均在SPSS 21.0软件中纳入展开处理,P<0. 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6%,与对照组的26.66%比较,居更低水平(P<0.05),见表1。

表1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组别

出血

腹部感染

胆管损伤

总发生率

观察组(n=30)

1(3.33)

1(3.33)

0(0.00)

2(6.67)

对照组(n=30)

3(10.00)

4(13.33)

1(3.33)

8(26.67)

χ²

-

-

-

4.320

p

-

-

-

0.037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情况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对照组进行比较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30)

28(93.33)

1(3.33)

1(3.33)

29(96.67)

对照组(n=30)

20(66.67)

3(10.00)

7(23.33)

23(76.67)

χ²

-

-

-

5.192

p

-

-

-

0.023

3讨论

胆结石属于胆囊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且随着年龄增加其严重程度也会不断加重3],临床常表现为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主要包括一些高糖、高脂、高胆固醇等食物的过度摄入。另外,长期不吃早餐者较吃早餐者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因长期不食早餐会将胆汁的分泌量增加,从而对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基础,经过一夜的胆汁储存之后,其黏稠度会由此升高。此外,遗传也是一项重要的致病因素。由于该病具有病史长、发病急的特点,因此需对患者采取及时高效的治疗方式。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要采用的是气管内插管然后进行全身麻醉,此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可较好的控制患者循环系统和呼吸功能,由胆管开始实施顺行性切除、由胆囊底部开始实施逆行性切除。该方式具有创伤小,切口小,切口疼痛感轻,手术过程视野开阔等显著特点,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对患者的机体影响也较小,较其他手术方式其操作时间也更短,术后恢复快,不会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有着较好的优势。本次分析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较对照组呈更优显示(P<0.05);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呈更低显示(P<0.05)。

综上所述,在胆结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出血量及疼痛感,对其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能较好促进其病情恢复,临床医学意义重大,值得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侯湘德,白剑,谢开汉,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 尿病59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16(4):377-379.

  2. 吴雄飞,吕永祥.胆结石患者经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2:39-40.

  3. 徐新,魏从明,马跃磊,等.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的临床对照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9,1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