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绪障碍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针 刺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绪障碍疗效观察

张芳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情绪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针刺治疗)30例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30例,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恶心、呕吐、腹胀等上腹部症状及情绪障碍方面都有所改善,在消化系统症状的各项指标调查上,治疗组患者调研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情绪状态转变上,治疗组焦虑、抑郁情绪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能较好的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情绪障碍患者的病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针;功能性消化不良;情绪障碍;疗效观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功能性胃肠病,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临床表现为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早饱、上腹胀、上腹痛等上腹部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但缺乏能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病症[1]。该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近年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FD的治疗需要兼顾精神、心理因素的调节[2]。西医常规以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对症治疗为主,往往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此,笔者尝试针刺治疗该组症候群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提供参考。

1.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自愿原则,在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情绪障碍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针刺治疗)30例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30例。其中治疗组有男性12人,女性18人。患者的年龄介于26-73岁之间,对照组中,则有男性9例,女性21例,患者的年龄在27-74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服用潘立酮,每天3次,每次10mg;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天2次,每次2片。试验组则为针刺治疗,选择太冲、肝俞、脾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外关腧穴,采用华佗牌0.32x(50-70)mm不锈钢针灸针进行针刺治疗。所有腧穴均采用直刺,肝俞、脾俞、中脘、针刺得气为度,太冲、足三里、内关、外关针刺得气后持续行针以针感有循经传导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治疗3次。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4周。

1.3 评价标准

对比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改善情况,主要结合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以及便秘情况。此外,对比患者的不良情绪转变情况,以SAS和SDS量表作为调研依据。

1.4统计方法

对研究中需要对照分析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23.0进行处理,正态计量数据用“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正态,方差齐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得结果P<0.05则提示统计学处理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从治疗上看,在消化系统症状的各项指标调查上,试验组患者在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以及便秘情况上,护理后的调研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1 两组患者消化系统症状的各项指标调查(x±s,分)

组别

食欲减退

腹胀

腹泻

便秘

对照组(n=45

2.25±0.31

1.77±0.52

1.23±0.34

0.98±0.26

试验组(n=45

1.96±0.42

1.41±0.33

1.02±0.28

0.75±0.25

t

2.653

2.415

2.031

2.418

p

<0.05

<0.05

<0.05

<0.05

在临床症状疗效判别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实验组则为84.44%(38/45),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情绪状态转变上,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即护理后观察组为(42.5±3.3)分和(43.1±2.9)分,对照组则为(46.7±3.4)分和(47.1±2.8)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诱因多,患者多有腹胀感,并由此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特别是在睡眠质量上,会有焦虑、抑郁问题,引发心理障碍,对疾病缺乏治疗信心3】。该病在中医主要与肝、脾两脏有密切关系,生理上二者相克,病理上二者相乘相侮,《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土得木而达”,强调了肝木对脾土的促进、疏通畅达作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当肝的疏泄条达出问题,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反之脾的运化出问题,气血化源不足,必然影响肝的疏泄。加之现代人生活作息不规律,生活压力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4】。因此,针刺治疗时我们不但调节脾胃,还主要从调肝、疏肝的角度选穴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当患者不良情绪有所改善,脾胃功能自然恢复。该研究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均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上海)[s].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17—223.

[2]李牧.柴胡桂枝干姜汤、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治疗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4):592—594.

[3]彭坤明,罗鹏.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绪障碍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6):1-4.

[4]王成伟,刘梦阅,闫江华等.针灸对伴情绪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9):876-880.DOI:10.13703/j.0255-2930.2015.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