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液液化与粘稠度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1

精液液化与粘稠度的探讨

程强军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在我们的精液常规分析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精液液化和粘稠度高低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将两者混淆在一起,把精液粘稠度高的精液标本视为不液化标本,或者把不液化的精液标本视为粘稠度高的标本,如何才能更好更清晰的区分两者的关系呢,探讨详述如下。

首先,我们必须把两者的概念弄明白,精液液化是正常精液射出体外会形成果冻状或者胶冻状,在射出体外10-20分钟后,在前列腺分泌的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下变得细稀薄,然后精子可以充分活动,称为精液液化。精液射到收集容器后很快呈现典型的半固体凝胶的团块,通常在室温几分钟内,精液开始液化变得稀薄,此时精液可见异质性混合团块。随着时间推移,精液变得越来越均质和十分稀薄,在最后阶段仅存留少量小凝团。

精液黏稠度指液化后的精液标本的黏稠度,可用玻璃棒提拉黏液丝法和精液黏度计法进行观察。可见两者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必须要区别看待。精液液化是以液化的时间来衡量,如果精液排出体外超过30分钟仍呈胶冻状,属于液化延迟,超过60分钟仍然不液化,则属于病理情况,称为精液不液化。正常精液有一定的粘稠度,可以将精液吸入一支广口径的塑料吸液管,让精液依靠重力低落,并观察拉丝的长度,正常精液形成不连续的小滴,从吸液管口滴下形成小于2cm的拉丝。如果拉丝长度大于2cm视为粘稠度高或异常,也可以用一根玻棒插入精液中,提起玻棒,观察拉丝长度,如果拉丝长度大于2cm时,应记录为不正常的粘稠度。

如何去正确的判断精液是否液化呢?精液液化是射出的精液由果冻状变成流动状态的一个动态过程,我们通常有两种方式去观察精液的液化情况,第一是肉眼观察精液的外观形体,正常精液的液化时间在60分钟以内,据我们实验观察和大量数据分析得出,大部分正常精液取出体外后在37℃恒温孵箱10-20分钟后液化成水样流动状态,刚射出的精子是胶状的,一般是凝固酶激活后,这种胶状的物质在体内会慢慢转变成流动的液体,在这种情况下,精子才能获得运动所需的能量,如果精液中有颗粒状的物质形似果冻状,我们判断为精子不液化。第二是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精液的液化情况,将精液滴在玻片上加盖或者计数板上,液化的精液在显微镜下背景清晰透明干净,镜下只有精子或者其它细胞,而不液化的精液在显微镜下会呈现大块的模糊状的背景,精子背景极不透明形状似一块一片沼泽地样,或者是云雾状不清晰,或是大小不等块状、束状物,这与液化的精子背景图像成鲜明的对比,镜下不液化的精子其活力也会受到影响,在沼泽地游走缓慢的状态。

精液液化与我们的生理状况有什么关系呢?正常情况下,男性的精液在刚刚射出体外时是液化状态,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凝固成胶冻状或凝块状,经过10~30分钟,精液会逐渐液化成水样液体。这个过程就是精液的正常液化过程,这种现象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精液如果不液化常见的原因是精囊炎和前列腺炎所致前列腺分泌的纤维蛋白溶解酶不足、微量元素(镁,锌等)缺乏、先天性前列腺缺如等。一旦男性的精囊或前列腺发生炎症时,可使以上因子的分泌发生障碍,造成凝固因子增多或液化因子减少,使其分泌功能紊乱,使精液凝固因素增加或液化因素减小,形成精子液化时间延长甚至不液化症,正常液化的精液标本可能含有不液化的胶冻状颗粒凝胶状团块,这不具有任何临床意义。

精液的粘稠度的临床意义如下:当精液的粘稠度增加时,常见原因是附属性腺功能异常,比如附睾炎、前列腺炎等疾病。如果精液粘稠度过高,会影响精液液化,干扰精子活力和活动力。如果精液的粘稠度减低,是由于先天性精囊腺缺如所致精液稀薄、精子浓度太低或无精子症。精液粘稠度增高也会影响精子穿透宫颈粘液的能力。与不完全液化的标本相比,粘稠度的精液标本呈现均质黏性,并且其粘稠度不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点可以和精液的液化加以区分。精液标本中黏液丝的存在和高粘稠度都会干扰精液分析。

综上所述,精液的液化和精液的粘稠度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区别开来,不能混淆不清,精液的液化和不液化影响到精子的活力和临床医生的诊治,我们必须要准确的将其辨别出来,同时又不能和精液的粘稠度混为一体,搞清楚它们的生理和临床意义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治疗的方向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