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悲剧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杜甫诗歌悲剧意识

钟继彬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杜甫诗歌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具有明显的悲剧意识,结局并不美好,给人以悲美之感。本文研究其悲剧意识的原因:情感、生活经历和事业。进而研究杜甫诗歌悲剧意识的内涵:政治悲剧、孤独思乡和社会悲剧。

关键词:杜甫;悲剧意识;诗歌

一、引言

“诗圣”杜甫的诗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儒家情怀,所展现的悲剧意识能够体现中国主流文化以悲剧意识为动力,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特征。另一方面,杜甫诗歌的悲剧意识是多层面的,富有内涵的。它将悲剧意识与生命悲剧意识相结合,是悲剧情怀中的审美超越,能够很好地体现唐代诗歌的重要本质特征。

二、杜甫诗歌悲剧意识内涵

杜甫的诗歌题材多集中在忧国忧民忧己等现实层面,很多诗歌内容都能够展现时代背景下大众的苦难,国家、官场的黑暗,展现了杜甫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丰富的悲剧精神。杜甫这种悲剧意识进一步反映在诗歌中,促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也使得他的诗成为伟大现实主义诗歌之一。杜甫的悲剧意识,所体现的并非是对生活的绝望,而是质疑政治本体,进一步产生的悲剧意识,能够与李白政治本体的生命悲剧意识互为表里,从而形成盛唐生命悲剧意识的特征。质疑现实、历史势必会产生相应的悲剧意识,杜甫诗歌中体现的历史悲剧意识不仅是沉郁顿挫的风格,更多层面的是价值层面的建构。

(一)政治、社会理想层面

杜甫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的抱负理想,很多诗歌中都能够体现其对国家的热爱。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轻的杜甫有着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积极自信而又豪迈矫健。结束游历生活的杜甫到长安,在长安被困了十年。十年中,杜甫见证了大唐由盛转衰,人民的生活困苦,以及朝廷的腐朽昏暗。身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杜甫,见识不断增加,主观层面想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创作诗歌奠定基础。身处腐朽的官场,注定杜甫不能发挥自身才能,所能看见的也仅是遭受悲苦的劳苦大众。几经辗转,杜甫在长安经济潦倒,很多时间都需要靠朋友接济,生活十分艰苦。十年中的最后一年,杜甫有了一个当“肥差”的机会,但对于“不折腰”的杜甫,情愿挨饿拒绝了“肥差”。随后又因叛胡军俘虏,押到长安。虽然遭受了种种艰辛,但杜甫仍然关注国家光复。杜甫在759年,因对当时的统治者失望,选择弃官,其写到“恨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展现了杜甫的绝望和恨,对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绝望,对昏君的恨。杜甫青年充满希望到绝望、被贬,可以概括出杜甫的政治生活是悲苦的,是充满悲剧的。尽管心中充满忠君报国的理念,但他并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道路。生活贫苦,在小儿子饿死后内心更加痛苦,但即便再苦也仍然坚持节操。“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等都能够体现出杜甫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对报国无望的感慨。虽然杜甫心有抱负理想,但受时代因素影响,其政治生涯注定会以悲剧收场,怀才不遇、思想家乡、忧国忧民等情怀相互交至,形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对于杜甫的社会理想,其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中写道“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即是希望皇帝成为贤君,希望大众能够过太平的生活。另一方面,实现大众过太平生活的愿望需要有好官,有贤君。杜甫不排斥做官,但他拒绝肥差,是因为不想搜刮大众的钱财,能够很好地展现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杜甫有大仁大义,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大众,重视大众疾苦。即使小儿子被饿死,杜甫悲苦时想到的仍然是贫苦大众。自己的遭遇进一步推己及人,想到贫苦大众心酸的日子。很多诗歌都充分展现了杜甫的人文情怀,对大众热爱深沉,其始终从大众角度看问题。

(二)孤独思乡的情感

中晚期离乡漂泊的杜甫诗歌,多能够体现其孤独、思乡的情感。在社会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时,杜甫创作进入了最重要的几年。这一阶段,杜甫写了多达二百首内容丰富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其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反映了自身孤独思乡的情感。杜甫诗歌悲剧主题之一,即是思乡情感。如杜甫所写的《对雪》、《月夜》、《述怀》等,都在不同层面展现了杜甫对家人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亲人分离与国家苦难之间相互交缠,更能展现杜甫诗歌中的悲苦之情。以杜甫所写诗歌《客夜》为例,该首诗歌展现了杜甫流落时悲凉的景色。深夜,一轮残月映入眼帘,静谧的夜里只听到江水的声音,但诗人却不能安眠。家乡的悲惨情景在诗人脑海中涌现,想到自己的困境,诗人愈加烦躁,不能安眠。

(三)社会层面展现的悲苦

杜甫所在的朝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层面都发生剧烈的改变,转折点为安史之乱,从此大唐与杜甫的命运都逐渐走向悲剧。四十四岁以前的杜甫,身处太平阶段,国家文化、军事、经济以及政治都得到了发展,在杜甫的诗歌中也有所反映,如《忆昔》中即描述了繁荣的经济、昌盛的国家场景。早期的杜甫生活不似中年那般悲苦,自在悠闲,其先祖、母亲都来自于大族,生活条件也比较好,生活无忧无虑,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青少生活欢快自在。杜甫逝世前的15年,大唐逐渐由繁盛转为衰败,大唐正逐渐被削弱,逐渐有割据局面和宦官专权。同时爆发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大众的生活质量也受到牵连。杜甫的《新婚别》、《潼关吏》、《无家别》、《新安吏》等都体现了战争对百姓造成的灾难,以及对统治者的痛斥,从不同层面展现了杜甫对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社会现实的悲剧,在杜甫笔下形成了充分的悲剧色彩,体现了杜甫诗歌的悲剧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的悲剧意识是受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形成的。因此在研究杜甫诗歌悲剧意识时,势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分析其诗歌悲剧意识内容的丰富、内涵的深刻性,以此更好地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对于杜甫诗歌中展现的悲剧意识,仍然需要加强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冷成金.杜甫诗歌人民意识新论[J].甘肃社会科学,2020(6):139-147.

[2]刘秀芬.试论杜甫诗歌的生命意识[J].芒种,2017(22):67-68.

[3]李洪连.论郑珍与杜甫诗歌的生命意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