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律教学中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浅谈法律教学中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李伯婧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必备的法律意识,已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要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意识。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良法的制定、法律至上和司法公正的社会氛围,高校要遵循依法治校的规范并把握法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此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法律意识。在法律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必然对社会客观存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的大学生,他们的自身法律素质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首先,法律意识是立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法律意识对立法起到了预测的作用。法律意识使立法者推想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立法价值取向;使立法机关必然要在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发生之前在法律中加以规定,以免危害社会的人逃避法律的制裁。同时法律意识使立法机关根据不同法系的对比,制定出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并随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对落后的、陈旧的法律条文加以改进或废止,制定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法律制度。其次,法律意识对公民守法和执法机关的执法也起到了监督作用。法律意识影响着人们处理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人们增强对法律的理解,使之能够在生活中自觉遵纪守法,在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用法律思维来解决问题。另外,法律意识是执法者正确评价行为人的行为和正确适用法律的重要因素。因此法律意识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1、法律知识薄弱

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学习,所具有的法律知识大多是从新闻报道或生活中所见所闻中得来的,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非常肤浅,有的法律知识还存在误区。在本人给大学生上法律基础课时的访谈中,认为“杀人偿命”、“借钱还债”、“父债子偿”等传统法律观念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占被访问学生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2、法律观念淡薄

现在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4、学生的维权能力不足
  当前,有很多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时难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主要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也应对此负上一定的责任。有些学校的“思政课”大多强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法律基础知识有所忽视,只是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基本上是概念化、抽象化的原理,缺乏实践性内容。一旦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学生难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教学中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1、法律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

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撮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个案例或几个案例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门法律专业课程或几门法律专业课能够达到的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过程和所有的法律基础课和专业课,不过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年纪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在大一、大二第一学期可侧重学生法律基础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宪法和行政法方面法律意识的培养;大二第二学期和大三可侧重进行刑法、民法以及相关专业方面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四可侧重进行合同法、劳动法等方面法律意识的培养,大专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总之,要把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2、丰富法治教学内容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如果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法律相关课程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从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入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上,调整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理念,重视法的多重价值的认识与教育,重视法的多重价值的认识与教育。

在法律基础类型的课程内容设置中:一是要始终把法理学、宪法学作为法律基础知识的重点,必须把法理精髓、法治理念根植大学生的脑海,这是大学生宪政以适合公民意谈缺乏的需要,也是我的法治建设的要求;二是增加民商法的内容,强化大学生对司法的认知;三是要增添国际法的内容,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另外可增设各类法律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作为选修课,使学生在增长法律知识同时增强人权保护意识,在坚定政治信念的同时信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3、将法律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引导,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丰富的课堂实践同样重要,在一些课堂上,法律指导教师仔细的讲授一小时,却不如大学生的亲身实践而来对他们的影响,有些大学生认为法律问题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却不知道这些衣食住行的问题都与法律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在校园中积极宣传法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们需要亲身到一些场所感受或者举行一些谈判活动以及有奖竞答等活动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更多法律常识,比如在学校园里开展法律文化节,法律宣传日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法律机构的人员来参加文化节日,为学生们解答疑问进行指导,其次也可以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亲近,增加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兴趣,以及对于法律的正确认识,这种活动的举办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辩论水平,为学校举办其他活动提供经验,并且作为学生们学习之外的课外活动。

4、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法律教育

建设法治化国家是中国的目标,而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大量拥有较高法律意识的大学生们。当代法制教育需要结合当下发展趋势,做到与时俱进的要求,法律教学与知识传授需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积极引导学生的正向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家庭也需要给予表率,严格要求大学生的各类行为与品行,积极鼓励大学生为社会做贡献,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历史与教育相互结合的关系,让学生读法律史书,了解法律变迁的过程,从中思考感悟,使之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民都要为之努力的,而大学生也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法律教师可以随时为学生推荐一些当下的有关法律的热点内容,积极鼓励学生探讨分析相关社会法律热点并且发表属于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们相互分享、相互借鉴、相互沟通,同时学校也可以在自己的微信平台上设立法律教育公众号,定时发布相关法律条文法律内容,积极构建良好的法律学习平台,同时可以定期邀请社会上的法律职业从事人员来此互动,发布视频,大学生们与老师可以同时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互建和无时限的交流,将公众号作为教育的第二个平台,这也就按要求体现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将国家流传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与符合现代教学方式的理念相融合的特点,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让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法律常识,促使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建设美好愿景,发扬中国法律文化精神。

5、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现在正处在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定性和向前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对法律意识的认知程度直接就作为大方面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更快更好的建设,和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主要进程。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6、将法律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宗教、法律、道德、礼仪是合为一体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具有很多共同的调整对象,在功能上形成互补关系。法律以权利义务的机制安排和协调入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道德则宣扬责任和友爱,进入际和谐;两者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法律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各条战线的主力军和后备军。同时也是法律知识的拥有者、法律意识的先行者、法律文明的传播者,是法治精神、理念的践行者,因此培育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成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不仅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问题,而且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