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如何预防血栓并发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4
/ 2

房颤患者如何预防血栓并发症

苟敬才

南充佑安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房颤是什么?发生房颤应如何处理?房颤病人可能会引发哪些并发症?很多人听到“房颤”字眼可能还不够了解,不知道此病是怎么形成的,又该怎么预防和治疗,下面将详细向大家介绍有关房颤疾病知识以及房颤病人如何预防血栓并发症。

血栓并发症是房颤病人最大的危险,所以要想预防房颤并发症,首先要了解房颤疾病,并掌握其治疗和预防措施,了解房颤发作常见的症状等,发现身体异常应尽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才是重点。

一、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房颤

房颤的全称是心房颤动,此病属于心律失常性疾病,通俗来讲也就是心脏的传导系统发生故障后造成的结果,发生房颤后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及困乏等,甚至出现突发性晕厥或多尿症状,但是有些房颤病人发病时没有症状,因此被称之为隐形杀手。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规律性一下一下有节奏跳动,是由心脏将血液缓慢输送至各个血管,若出现心脏条乱且既往有心脏病史,也可能是房颤,心脏无法有效将血液送到血管,导致部分血液停留在心脏内部,进而易发生血栓。房颤对心脏的危害极大,其次为脑部,发生房颤所引起的危害包括以下几种:(1)血栓,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失调,其心脏血液流动变缓,部分血液无法顺利输送到人体血管中,进而停留在左心房,此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就会聚集形成血栓,当血栓发生脱落,随着血流缓慢移动,可能在全身某一部分发生栓塞,如进入脑动脉发生脑卒中,~其危害不堪设想。(2)心衰。心脏房颤时其心房频率达到300~600次/min,心室率为80~200次/分,由此说明心房做不到规律收缩,无法使血液快速通过,减少回心血量,进而增加新极高氧量,严重影响心脏储备能力,引发心衰。(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临床大约有70%的心血管疾病者合并房颤,房颤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因为房颤无节奏的心律易诱发室速和室颤,最终导致心室收缩障碍,发生猝死。所以高度重视房颤预防和治疗,防范血栓风险对改善其预后效果很重要。

二、如何预防房颤病人引发血栓并发症?

对房颤疾病有了初步认识后,很多人感到害怕和担心,如果自己发生房颤要如何处理?怎么预防房颤并发症?下面详细介绍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案,帮助广大患病群体远离风险,珍爱生命。

(一)对症预防。事实上,任何疾病都有轻重之分,并不是说得了此病的人死亡率较高,那么自己是不是也没得救了,错误。房颤也有轻重之分,轻度房颤病人的症状不突出,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得到控制和缓解,但是持续性严重房颤病人则需要谨慎预防各种并发症,综合全方面评估房颤引发血栓的风险人群和危险因素。评估房颤发生血栓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血栓病史、性别、家族遗传病、心脏功能及血管疾病等。

(二)控制心脏房颤。房颤发病初期应尽快就医治疗,尽可能将房颤纠正为正常的心跳节奏,一般通过药物控制或射频消融法,药物治疗较为常用,如胺碘酮、倍他乐克及心律平,但是药物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时间一长又会发作,必须要遵照医嘱服用。

(二)抗凝药物治疗。血栓形成的治疗一般通过抗凝药物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常见抗凝药由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必须在用药前后全面监控其出血情况,定期化验血液,监测凝血功能,提高预防意识,遵医个性化用药。

(三)左心耳封堵术。上述方法控制无效者,需采取左心耳封堵术,此手术的目的是将形成血栓的路堵死,以免血栓脱落引发栓塞。左心耳封堵术是将左心耳封闭,左心耳是一个带钩的长管状结构,由于其内膜结构复杂、独特,因此易发生血流瘀滞,造成血栓形成,临床通过内科介入术封堵左心耳能封闭血栓场所,降低房颤引发的血栓血栓性疾病,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左心耳封堵术操作:于病人大腿根部血管穿刺后插入导管,将导管延伸至心脏,于左心耳入口处放一个带膜的草莓型封堵器,封闭左心耳进而能消除血栓隐患,此手术属于微创介入术,插入导管能阻断血栓组织,避免血栓随血液流入动脉,选择此手术还能避免病人长期服用抗凝药,既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还能减少长期服药费用。

三、如何预防房颤以及房颤注意事项?

如果得了房颤不要心慌和着急,应到医院就医诊治,由医生正确评估其病情后再采取对症治疗手段,特别是出现房颤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以免病情加重,最终威胁生命。

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属于房颤易感人群,所以日常要提供警惕和预防意识,尽量做到防大于控,首先要戒烟戒酒,远离对血管和心脏产生刺激的危险因素,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冰凉等刺激物,不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品,合理控制食物的温度和硬度,多进食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日常多饮水,控制脂肪、糖类及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其次加强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疾病,合理控制体重,远离肥胖,坚持运动锻炼,塑造健康体形,调整生活作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最后少吃药,多读书,了解更多疾病知识,不管什么药,都养详细了解药物副作用及成分,遵照医嘱科学用药,以免药物刺激血管和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