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符号意识的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符号意识的培养研究

何秀

平潭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 350400

摘 要:在当代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本质和数学思维想法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中被充分体现出来,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持久性这三个特点。符号意识是核心素养内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小学数学的核心思维和课程目标的内容都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缺一不可。它对小学生学习、理解数学本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是一门以数字和符号为主的学科,它主要通过符号来表达数学语言。符号是小学数学计算和推理的主要根据,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内容。小学数学的符号不同于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学习小学数学的知识和技能中沉淀下来的一项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没有了数学符号,数学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一、熟知数学符号的结构特征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表达载体,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符号,教师应当将小学阶段的数学符号进行统计与分类,让小学生对其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符号大概有以下几类:(1)数量符号,如阿拉伯数字0—9等;(2)运算符号,如加、减、乘、除等;(3)关系符号,如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等;(4)结合符号,如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等;(5)单位符号,如毫米、厘米、分米、米等。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明确以上几类数学符号有什么特点,应该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其次要给学生注入数学符号的特质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的内容,这对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明确数学符号的编排特征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比较常见的数学符号种类并不是很多,以下是小学数学符号的编排特征:首先,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为主,适当地体现数学符号,让小学生对符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对数字的认识开始,到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这都很好地注入了小学数学数量符号和运算符号,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其次,和小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有序地理解数学符号,加强小学生的符号意识。从认识数字到加、减、乘、除运算,再一步步引导小学生理解、运用数学符号,形成科学有效的数学化思维。最后,紧跟时代的步伐,拓展小学数学符号,深入了解符号。随着学段的阶梯式上升,出现了许多陌生的数学符号,如加、减、乘、除运算里加入结合符号等。小学数学符号的拓展使得小学生的符号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符号意识的培养的现状

符号意识就是通过理解符号的本质,将数字、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弄明白,进行表述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意识。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数学符号,就可以逐渐地将符号意识树立起来,符号意识树立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想要让学生将数学符号弄明白,就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内容:1.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数量;2.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数量的关系;3.数量变化的技巧。正常情况下,数学符号的构成主要为字母,并且具有明显的特征:字母是有概括性的。简单来说就是字母所代表的数量是某些数字,其是可以进行变化的,这些数字可以带入到算式中[1]。字母是有代表性的。简单来说就是带有字母的公式代表的是数学之间的一些关系。不过在学习抽象性很强的字母式子的时候,学生很难去理解、掌握,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之中。这样一来,教师就需要发挥出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除此之外,字母还可以表示某个人的年龄、某个物品的个数等。因此,是否能够让学生将其中的字母弄明白,是学生的符号意识能否发展的重要因素。

、夯实符号意识培养策略

(一)入学之初催生符号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好小学生在刚进入一年级时的心理特征,引导小学生初步认识、理解、运用数学符号,帮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优点,在学习和生活中得以运用。

(二)学段之间促进符号意识

随着小学数学学习的进一步探究,数学符号在小学数学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数学语言渠道。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教材也加入了新的数学符号,促进数学符号在数学教材中的渗透,一方面是为了数学符号的运用拓展,另一方面是拓宽数学符号本身。例如,在认识100以内的数字后,随着学段的增长,“数字符号”已经从单一的数字过渡到组合数字;在认识多位数以后,“数字符号”又已经拓展到任意数,从最初的计数到当前的数学表征、思考等。“数学符号”的拓展见证了小学数学由简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三)小学之末深化符号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末尾阶段,数学符号已经是小学生开启思维的有效工具,它已经从最初的认识到理解完全融入小学生的思考过程中。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一些“垂直数学化”的现象,如“运用字母来代表运算的规律”。

(四)通过符号意义的有效分析让学生掌握其本质

符号并不是单纯的符号,是有着一定的本质和内涵的。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符号意义的分析。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如果单纯地通过口述来讲解符号的意义,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会让学生不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呢?教师可以将情境创设法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情境进行学习,通过声形并茂的场景快速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了解到数学符号的本质。

(五)借助符号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符号意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学生的符号意识是结合学习活动经验而产生的,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运用符号意识,逐步地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例如,在教学“运算律”时,教师首先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弱。在开展课堂教学时,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情况: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学生还像模像样的听讲,手背在身后,背挺得直直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有的学生拿起来笔在纸上胡乱写画,有的学生盯着窗户外发呆,有的学生与周围的人说话……这样是很容易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很难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很难去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很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从学生所好奇的事物入手,并基于符号意识去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讲授,在学生大致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复述。

、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符号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它既是增强小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也是小学生对数学的判断力和分析力的有力体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效利用各种渠道,让小学生从认识到理解数学符号,再熟练地运用数学符号,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使得小学生的符号意识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泽晓.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156.

[2]齐胜利.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符号意识的培养为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7(6):10-12.

[3]朱立明,胡洪强,马云鹏.“数学符号意识”研究:要素、特征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4):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