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艺术的融合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艺术的融合发展研究

霍馨宇,李婕,明嘎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美声唱法是源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形式,对于丰富我国传统民族唱法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研究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路径对于促进民族声乐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美声唱法经过实践的验证,成为一种公认的科学的方法。国内的美声唱法是在 20 世纪产生的 ,21 世纪的声乐艺术必然是吸纳多元、发展多元的一个开放体系 , 目前我国的声乐艺术正呈现这一现状和趋势,美声唱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 民族声乐也借鉴了美声唱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本文对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路径;相似特征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演唱风格和艺术特征,是我国的艺术瑰宝。美声唱法来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其更加追求声音的色彩、力度、连贯、流畅和柔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音乐文化相互碰撞交织,对于文化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展中西两种唱法的融合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为中国音乐文化走出去奠定基础。


一、民族唱法的起源与现状

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 是指我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流传和盛行的不同演唱风格。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族唱法开始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陆续成立了很多国家级的艺术团体,如文工团、歌剧舞剧院等。后来,西洋唱法的兴起使得老一辈音乐人从理论上认识到人体发声的科学规律。改革开放后,西方美声唱法逐渐进入中国,影响了国人对声乐的理念。经过国内艺术家的探索与创新,民族声乐走向了科学的道路,培养了一批新的歌唱家,如迪丽拜尔、吴碧霞和戴玉强等。民族唱法逐渐走向辉煌,为世界所瞩目。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似特征

(一)语言支撑

民族唱法也好,美声唱法也罢,都需要以语言为基础,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可见对于两种唱法而言,语言的作用不可忽视。所谓语言,指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一种表达方式。歌曲中的语言,即歌词,可以说是一首音乐的灵魂与主调,其支撑着一首歌曲的演绎、表达。尤其对于民族音乐来说,其存在及大力发展与民族语言的支持密不可分。对于西洋音乐中的美声唱法亦是如此,只有表演者做到字正腔圆,才能使演唱效果达到最佳。相反,假如一个表演者只是重视声音、节奏,而对于歌词的把握不够甚至词不达意,观众则无法很好地领悟演唱者所传递的情感,更谈不上产生共鸣。

(二)演唱方法

第一,两种唱法都要求演唱者要有足够的气息,并且其所驾驭的音域范围至少要达到两个 8 度,以保证其演唱的持久性和准确性。第二,两种唱法都要求演唱者要正确运用并控制气息,虽然在民族唱法教学中,老师常提出用丹田运气,将气沉到最底,在美声唱法教学中,老师则常提出使用胸腹式呼吸方式,但是二者只不过用了不同的方式去描述吸气的方法,无非想让歌者吸得更多更深的空气,二者在本质上均靠气息来支撑发音演唱。

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路径

(一)演唱技术方面的融合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及咬字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在演唱技术方面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在共鸣腔运用上,民族唱法应借鉴美声唱法中的胸腔共鸣法,使民族唱法声音可以更饱满、宏厚,美声唱法应借鉴民族唱法的行腔、润腔,使声音更加婉转、丰富,有穿透力。歌唱者将此二者融合,可以避免出现挤、压、卡、咬等现象,使歌曲更流畅、完整,悦耳动听。另外,在行腔与咬字方面,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其语言相较欧洲语言要更为丰富,相应地,在咬字上情况也更为复杂多变,字头、字腹、字尾和声调有一变化,则相应的表达也千变万化。

(二)情感表达方面的融合

民族唱法的情感表达形式丰富多彩,不仅有基本的面部表情、形体身段,还因为其本身融合了民歌、曲艺、戏曲等不同艺术技巧,有哭腔、颤音、声韵、喊音等多种情感表达方式,可塑性很强。相比而言,美声唱法这种国外的艺术,在语言上、文化上都与国内观众具有很大的审美差异。美声唱法若需要在情感表达上达到本土化,真正“活过来”、“火起来”,就需要真正走进群众,贴近现实,作品题材创作素材选择上应与民族作品相融合,才能使感情表达更真挚、自然、亲切。

(三)审美情趣方面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水平、精神生活的提高,我国大众的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民整体物质生活刚刚达到温饱状态,当时的美声唱法在我国相对较少,并且大众的审美情趣还不足以接受美声唱法这种艺术形式。然而,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个国家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也在相互影响、相互改变,中国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逐渐登上世界舞台,而美声唱法也逐渐走进我国大众的心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是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两种唱法特点鲜明,各有千秋,我们应借鉴相关经验,坚实走好两种唱法融合的每一步。

结语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想要谋求发展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处理好民族唱法传承与借鉴的关系,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发展以及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工作者也要共同努力,将我国传统音乐推上国际舞台。中西文化的交融是一个必然而又漫长的过程,中西唱法的互相借鉴也符合当下声乐发展的趋势,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姜忠玉.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技巧与情感表现的融合探讨[J].艺术评鉴,2021(11):93-96.

[2]巴音布拉格.多元文化背景下声乐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测试,2021,47(05):178.

[3]汪梅娟.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发展[J].艺术品鉴,2021(14):183-184.

[4]赵博.探析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融合[J].大观(论坛),2021(0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