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矿区塌陷地处理与生态恢复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探讨 矿区塌陷地处理 与生态恢复技术

唐存会

山东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274918

摘要:中国复垦土壤数量大,分布广泛,多为耕地区,中国对复垦土壤资源的农业利用需求强烈,亟须详细的土壤类别提供对应的土壤信息,但定量诊断分类指标极少,检索系统不能满足复杂多样的复垦土壤分类与利用的需求。本文对矿区塌陷地处理与生态恢复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矿区塌陷地处理;生态恢复;研究


引言

矿产资源的开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矿区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与矿区相关的土壤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如煤矿开采直接或 河湖淤泥、建筑垃圾或者煤矸石、粉煤灰等矿山废渣作为充填材料,对间接破坏地表,造成地表的塌陷、沉陷、裂缝等,使有限的耕地不断 塌陷地进行填充。这一技术在防止地面塌陷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废弃物减少,甚至导致大面积的土壤破坏或退化。这些问题造成矿区土壤及大量堆积占用土地的问题,促进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并减少了对周围环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对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复垦土壤研究的基础上,综述矿区复垦筑梯田法、直接利用法等。其中挖深垫浅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沉土壤在概念、特性、分类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国复垦土壤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1 矿山废弃土地现状与土地复垦研究进展

    1. 矿山废弃土地特点

原因是土壤受到矿物质和土壤杂质的困扰,使其农田不适用于农业。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早已失去了适足粮食和其他植物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振矿山,以转移土地,否则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 b .沙尘暴、漏水等。此外,废物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也可能发生。当雷区恢复不足时发生。后果可能严重损害山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矿山的经济发展。因此,科学重建山区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矿物生态进入衰退阶段后,企业仍未停止开采矿产资源,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环境退化进一步急剧下降。这是环境逐渐退化的阶段,主要造成生态系统的全面破坏、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丧失。


2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形成一个最大限度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


2.1 占用和破坏土地 4.3 进行矿区地理结构整治


在采矿的所有领域,都可能造成损害和土地占用,例如 b .如果大部分土地被矿山建设占用,垃圾占据和破坏土地。此外,还必须建造运输路线,高效运输矿产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率高。总体而言,执行每一节都会影响土地利用。


2.2 对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影响


动植物都需要稳定的生态系统。采矿可能会对该区域造成环境损害,例如森林被毁、区域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依赖生物量的环境不复存在。根据环境变化,动物面临生存和灭绝的风险,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不利。


3 矿区土地复垦的技术


土地的生产是建立在良好的基本结构和良好的层次之上的,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土壤环境。在中国山区,结合实际情况,在多样化领域进行了许多实践和研究,从第一次未完成的再生技术到补充生产,因为这两种技术都是改善生态的第一次破坏和模仿,近年来,新学者提出提供边缘和微生物循环技术。未填充的机械技术包括紧缩法兰、拉深垫表面、填缝泵工艺等。补充程序除其他外包括煤和瓦片的再造林、粉和湖泊的再造林、湖泊的再造林和废物处置。边缘恢复技术是一种投资回报技术,它结合了土地开垦与土地开垦措施,通过平衡土地开垦采购措施来同步水土流失。限制技术已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治理和治理”,从而增强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微生物回收技术是一种生物技术方法,通过微生物刺激,在改善土壤、增加营养和改善酶等领域对该区域的土壤进行综合管理和改良,从而加速山区经济有效地改善恢复土壤肥力、促进植树造林、改善土壤生活变化和改善土壤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回收技术已成为土地退化的先驱和热点,在山区土壤侵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关键技术

4.1 地貌重塑


矿山开采对矿区地形地貌的破坏程度严重,往往容易产生地面沉陷、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地貌重塑即针对矿山原有地形地貌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整治,最大程度地消除和缓解对植被恢复有影响的限制性因素,使其生产力达到农业可利用的水平。地貌重塑主要包括充填复垦和非充填复垦两大类。充填复垦是利用河湖淤泥、建筑垃圾或者煤矸石、粉煤灰等矿山废渣作为充填材料,对塌陷地进行填充。这一技术在防止地面塌陷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废弃物大量堆积占用土地的问题,促进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并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非充填复垦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土地平整法、修筑梯田法、直接利用法等。其中挖深垫浅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沉陷较深,有积水的中、高潜水位地区。土地平整法和修筑梯田法主要适用于不积水沉陷区、低潜水位或已采取排涝降渍措施的中、高潜水位地区。对于损毁程度低、危害程度小的土地,可因地制宜地直接加以利用。

4.2 植被重建

植被重建是在地貌重塑和土壤重构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植被群落,逐渐形成良好运转的生态过程和物质循环,提升当地环境的自我更新与恢复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植被重建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保障,该过程主要包括植物品种筛选和植被工艺优化两大阶段。植物品种的筛选在植被重建中最为关键,选择时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地理条件等,同时应以优良的土著品种为主,选择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植物作为先锋品种。在品种确定后,根据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乔、灌、草、藤的种植比例,保证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配置时,根据矿区的自然条件、边坡结构以及管护要求等,确定种植植被的顺序、结构、密度和格局。植被工艺的优化,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并形成一个最大限度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

4.3 进行矿区地理结构整治

地面沉降可能导致区域内的构造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地质构造的稳定,从而可能导致区域退化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此外,有些植物需要稳定的地质构造。出于地质稳定的原因,积极利用雷区保护区域地质结构,例如 b .通过结构稳定,提高区域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对植被的不利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该区域的生态系统。

4.4 确保以后和将来规划种植体。

人工修复矿山只是一种工具,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必须改善自身,才能实现再生的真正生态目的。当然,在修复开始时需要手动操作。从长远发展来看,生态再生的开始和矿物的单纯外观是改善土壤环境的优先事项,同时利用一种生机勃勃的草原植物。对于未来的恢复,生态是木本植物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植物世界的再生过程中,必须按计划种植一种植物。从而使树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与草原植物形成完整的系统,生态修复的影响将急剧增加。

结束语

我国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矿山开采及治理的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合理进行矿区的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恢复当前被破坏的土地和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娟,李树彬.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06):53‐55.

[2]白中科,周伟,王金满,赵中秋,曹银贵,周妍.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1):1‐9.

[3]杨永均.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其测度与调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4]李志超.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5]廖翔,徐文权.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7,14(3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