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22例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 22例分析研究

王小芳 宋亚彬 侯春风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53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22例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情况。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例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参与本次临床研究。要求所选22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应介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随机将22例患者分成两组,急性组(肾功能恢复时间不超过3个月)分得11例患者;慢性组(肾功能恢复时间超过3个月)分得11例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病理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中药等均是临床较为多见的治病药物,其中,抗生素的发生率最高。结论:临床常见的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多是由抗生素所致。此外,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多与就诊时间、患者年龄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为了有效预防该类疾病的出现,需引起临床医师与患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药物相关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抗生素;分析研究;肾功能;病理情况


前言

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通常是指由于给药不当造成的肾功能损伤或促使肾脏疾病进一步恶化的临床征象。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药物相关性肾损伤疾病,病理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变性等特征[1]。经李云生、朱慧萍等学者[2]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获得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后,在肾脏病理提示下及时开展糖皮质激素、停药等治疗,有助于完全缓解其肾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2例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纳入临床实验,旨在探究所选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例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参与本次临床研究。要求所选22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应介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随机将22例患者分成两组,急性组分得11例患者;慢性组分得11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组别

例数

患者性别

平均年龄(岁)

急性组

11

7(63.64)

4(36.36)

47.82±8.59

慢性组

11

8(72.73)

3(27.27)

48.29±8.64

X2/t

--

0.209

0.209

0.127

P

--

0.647

0.647

0.899

    1.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统计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等。临床诊疗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就诊表现、既往史、是否接受透析治疗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尿酸、尿素氮、血清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球蛋白以及血浆白蛋白等。病理检查结果主要包括光镜下肾活检、免疫荧光以及电镜等。

患者入院后,临床应根据其疾病进展状况及时开展对症支持治疗,帮助其纠正紊乱的电解质[3]。如遇轻度肾损伤患者可行常规治疗;如遇中度肾损伤患者可行泼尼松口服治疗,每次服用0.8~1.0 mg/kg;如遇重度肾损伤患者可行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每次用药240~360 mg/d,连续治疗3~5天后,依照患者的机体状况开展泼尼松口服治疗,每次服用0.8~1.0 mg/kg。

    1.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利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60ff9bbe488a1_html_44cfdd0c09aa5636.gif )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如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就诊时间

急性组患者的就诊时间为(10.87±2.65)天,慢性组患者的就诊时间为(29.28±4.08),对比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2.550,P<0.05)。

2.2 患者的致病药物类型

两组患者的致病药物类型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两组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致病药物类型(n,%)

组别

例数

抗生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

中药

不明药物

急性组

11

5(45.45)

3(27.27)

2(18.18)

1(9.09)

0

慢性组

11

7(63.64)

2(18.18)

1(9.09)

1(9.09)

0

X2

--

0.733

0.258

0.385

0.000

0

P

--

0.319

0.610

0.534

1.000

0

3 讨论

据相关资料指出,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具有多样化等特点,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近年来,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在临床中的发生率日益增多[4]。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2例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重点探究了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与病理情况。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中药等均是临床较为多见的治病药物,其中,抗生素的发生率最高。由此可知,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出现与患者的就诊时间、服用药物相关,为了避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需引起临床及患者重视,从而实现尽早预防和对症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临床常见的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多是由抗生素所致。此外,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多与就诊时间、患者年龄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为了有效预防该类疾病的出现,需引起临床医师与患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朱冠男,张宪,汪艳宁. 免疫透析综合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病理改变观察[J]. 贵州医药,2020,44(10):1555-1556.

[2] 李云生,朱慧萍,戴再友. 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并文献复习[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20(1):47-49,后插3.

[3] 张沛,杨晓,姚俊,等. 51例儿童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37(3):176-182.

[4] 聂广燕,朱华渊,段俗言,等. 以急性间质性肾炎为表现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肾损伤一例[J]. 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12):88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