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变形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蝌蚪变形记

庄洁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 215200

缘起:春天是一个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季节。班级里正开展“春天的秘密”的主题活动,正逢春游契机,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公园寻找春天。泓泓来到小河边,看到河里有好多黑乎乎的东西,“咦,这个黑黑的东西是什么呢?”泓泓好好奇地问,对黑乎乎的东西产生了好奇,于是我们自然角饲养小蝌蚪活动产生了。

自从蝌蚪来到自然角,孩子们每天早上来园都要去看一看,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并热烈地交流着:“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呀?”“看,小蝌蚪长腿了。” “小蝌蚪什么时候变成青蛙呀?”……孩子们聚在兴趣地谈论着有关蝌蚪的话题。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老师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小蝌蚪的一系列探究活动。

故事一:寻找小蝌蚪

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又到了相约踏春郊游的好时节。4月11日,盼来了期待已久的春游,相约吴江公园开展亲子春游活动。虽然天公不做美,天阴沉沉的,时而飘着斜风细雨,大家却依旧兴致不减,享受着这绵绵的细雨、沐浴着迟来的春风,春游活动总是能让每个宝贝都兴奋不已,孩子们带好寻找蝌蚪的工具:渔网、盒子,早早来到公园门口。

泓泓拿着长长的渔网和妈妈一起来到小河边。

“咦,河里一团团黑乎乎的是什么东西呀?”泓泓好奇地问。

这黑乎乎的东西是青蛙的宝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蝌蚪。”妈妈对泓泓说。

泓泓拿起渔网轻轻地从水里捞出来放在盒子里,仔细地观察着。

“小蝌蚪身体黑黑的,小小的,真可爱。”泓泓边观察边说。

“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呀?”“小蝌蚪有眼睛么?””“小蝌蚪会变青蛙么?”……孩子们对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把捉来的小蝌蚪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进行饲养。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利用春游的项目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秘密。在活动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幼儿主动探究,在幼儿们观察、提问、触摸、表达中探寻蝌蚪的秘密,不但对蝌蚪有了新的认知,还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更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丽,从而对大自然有着美好的向往。

故事二:蝌蚪喜欢吃什么

每次早上来园,孩子们总会去自然角看一看蝌蚪有没有长大,需不需给它喂食物等。每次都会认真地观察,看看蝌蚪有没有变化。

自从蝌蚪来到自然角,孩子们可欢喜了,一有空就会跑过去看一看。瞧,苗苗、泓泓和佳佳围过来看蝌蚪。“看,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开心呢。”“蝌蚪肚子饿了,会喜欢吃什么呢?”泓泓问道。“小蝌蚪没有嘴巴,它怎么吃东西呢?”苗苗指着蝌蚪问。“蝌蚪有嘴巴的,上次我用放大镜看过的,要不然蝌蚪早就饿死了。”说完,泓泓从科学区拿了放大镜给苗苗看。“蝌蚪生活在水里,我猜应该喜欢吃水草吧。”苗苗猜测道。“我觉得蝌蚪应该喜欢吃甜的东西。”“我带了面包,给蝌蚪吃点面包吧。”说完,嘉嘉拿出面包分给同伴,“蝌蚪还小,我们把面包掰成一小片一小片喂给它吃。”“你看,蝌蚪游过来,开始一口一口吃了起来。”

《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在观察蝌蚪的过程中,对蝌蚪喜欢吃什么东西特别感兴趣,引发孩子们的大胆猜想,引导孩子通过查找资料、给蝌蚪喂食,并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蝌蚪成长的季节,让孩子们观察小蝌蚪是如何变成为青蛙的,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本次小蝌蚪的探究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提高了孩子对动物生长过程的好奇心,而且通过活动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成长与存在。

故事三:蝌蚪长后腿了

姝姝捧着鱼缸,看着小蝌蚪们指指点点:“快看,快看,小蝌蚪长出后腿了。”“哇!蝌蚪真的长大了,终于长出腿了。”一旁的翕翕凑过来看。” “蝌蚪先长后腿,好神奇呀。”翕翕和姝姝一边观察一边说。“蝌蚪的腿从哪里长出来的?”老师追随孩子的兴趣问道。“蝌蚪的腿从尾巴两边长出来的。” “小蝌蚪有好可爱呀,老师,我能摸一摸吗?”于是,两人摸了摸蝌蚪,“哇,蝌蚪身体滑溜溜的,真舒服。”“嗯,蝌蚪身体小小的,真好玩。”“蝌蚪什么时候长前腿呢?”“什么时候会变青蛙呢?”孩子们对于蝌蚪的身体变化很感兴趣,热烈地讨论着。两人还拿起记录本开始认真地记录蝌蚪长出后腿的现象。

孩子们在与蝌蚪的亲密接触中,对小蝌蚪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蝌蚪长出后腿的现象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蝌蚪为什么先长后腿?”“蝌蚪的尾巴怎么变短了?”“蝌蚪会变青蛙么?”一系列的问题等待着孩子们去进一步的探究知道小蝌蚪变成了青蛙就要转换生存环境,放回大自然,避免”死亡“。

故事四:蝌蚪变形记

熙熙和妍妍来到自然角围着小蝌蚪们指指点点,乐不可支地议论着、交谈着:“快看,快看,小蝌蚪又长出腿了。”“一、二、三…”熙熙一边指着蝌蚪,一边在数。“哇,这只小蝌蚪已经长出四条腿了。” “你看,这只长出四条腿的蝌蚪,尾巴也变短了。”妍妍拿起放大镜看的更仔细更清楚了,发现蝌蚪长长的尾巴变短了。“真的呀,蝌蚪是不是快变成青蛙了呀,好神奇呀。”“我听妈妈讲过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蝌蚪长大了就会变成青蛙。妍妍说道。两人期待着变形的蝌蚪可以快快长大,变成一只大青蛙。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的积累经验。孩子们在观察蝌蚪的过程中,发现了蝌蚪长成四条腿,尾巴变短的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猜测、验证,让孩子自主探究蝌蚪身体变化的现象,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故事五:蝌蚪“越狱”了

“不好了,不好了,小蝌蚪变成青蛙跳出来了!“”快,快抓住它,别让它跑了……“原来刚变完形的小青蛙们耐不住”寂寞“,纷纷从鱼缸里跳出来,孩子们都惊讶的叫了起来。浩浩赶紧拿来了渔网套住小青蛙,生怕它逃走。

“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为什么要逃走呀?它是想妈妈了,要去找它的妈妈么?”“它跳出去后还会回来么?”“蝌蚪变成青蛙后,是不是觉得这个鱼缸太小了?”孩子们一个个问题冒了出来,对蝌蚪“越狱”事件非常感兴趣,讨论的异常激烈。

“小青蛙肯定是要去池塘找它的妈妈了。”“是呀,它离开妈妈这么久了,肯定会很想它的妈妈。”翕翕和萱萱讨论着,眼里透露着对小青蛙的不舍。

孩子们在与蝌蚪的亲密接触中,对小蝌蚪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当蝌蚪变成青蛙要逃走时,孩子们都很好奇小青蛙的“逃走”,作为老师,应抓住教育的契机,引导让孩子们查找资料,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就要换生存环境,放回大自然。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小蝌蚪的一系列活动中,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如:“蝌蚪生活在哪里?”“蝌蚪先长前腿还是后腿”,“蝌蚪会变成小青蛙么?”针对幼儿在饲养蝌蚪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会主动去寻求各种方法、获取有益的经验,通过观察、猜测、记录、探索、等学习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老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作为孩子们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孩子是探究的小主人,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主动提问,大胆实践,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孩子自主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