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后行种植义齿修复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4
/ 1
摘要目的探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后行种植义齿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后缺损并行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切除病变组织后使用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骨移植后6~9个月植入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种植后3~4个月进行上部烤瓷冠修复,以恢复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术后6、12个月进行复诊随访,观察手术修复效果,并应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问卷的头颈专用问卷(EORTC QLQ-H&N35)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3个时间点各量表(问卷)评分的比较,然后以SNK-q检验进行评分的两两比较。结果共纳入58例患者,男36例,女22例;年龄18~62岁,平均31.6岁。58例患者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患者下颌骨缺损区的弧度得以恢复,颌面部对称,咬合关系良好,语言、咀嚼、吞咽功能恢复正常。EORTC QLQ-H&N35问卷调查显示:在饮食、社会接触和牙齿方面,术后6个月时评分最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评分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张口度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评分逐渐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言方面,术后6个月较术前评分升高,术后12个月时评分降至术前水平;在吞咽方面,各时间点的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OHIP-14量表调查显示:在功能限制、生理障碍和残障方面,术后6个月时评分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评分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不适、心理障碍和社交障碍方面,术后6个月时评分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分值明显降低,但仍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与术前相比,生理性疼痛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逐步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并进行种植义齿修复,不仅能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而且能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较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