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1
/ 2

互文探析

李晓峰

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 561200

摘要:互文,既是一种训诂方法,又是一种修辞方法,却不为人们所熟知。本文从互文的渊源,互文的定义,互文的种类,互文的功能,现代汉语中的互文等几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以引起对互文的重视和学习。

关键词:互文现象、互文的定义、互文的类型、互文的作用、现代汉语中的互文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其中有几句歌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有人提出质疑:难道妈妈就不会张罗饭菜?难道爸爸就不会唠叨?为什么生活的的烦恼只能对妈妈说?为什么工作的烦恼只能对爸爸谈?认为这几句歌词不符合生活实际,需要修改。其实是他不知道这几句歌词里使用了“互文”。不但他不知道,我们很多人不了解“互文”,所以有必要对“互文”做一点探析。

互文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技巧,最早出自何人之手,尚不可知。但《周易》、《诗经》、《左传》等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互文的现象。如《周易·井·九五》:“井冽寒泉,食。”其中“井冽寒泉”互文,应理解为“井冽寒泉冽寒”,也就是“井泉冽寒”,意思是“井水泉水清洁寒凉”。《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诗“汉”、“江”对举,互文见义,意思是“汉水江水既宽且长,既不能浮游而过,也不能乘筏而渡”。《左传·宣公十四年》:“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其中“郑昭宋聋”,使用了互文,意思是“郑昭聪宋瞎聋”,即“郑国人耳聪目明,宋国人眼瞎耳聋”。

较早注意到互文现象的是西汉的孔安国,如《尚书·尧典》:“宵中 ,星虚 ,以殷仲秋 。”孔安国解析为:“宵,夜也,春言日,秋言夜,互相备。”其后东汉服虔、郑玄也有“互文”之说。《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 其乐也洩洩。” 服虔云:“入言公 , 出言姜, 明俱出入,互相见。”《礼记·杂记上》:“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郑玄注曰:“言练冠、易麻, 互言之也。”“互言之”即互文而见义。到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 有时称“互文”, 有时称“互言”, 有时称“互相见”,有时称“互相足”,有时称“互相备”。但最早给互文下定义是唐代语言学家贾公彦,他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代学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提出“古人之文,参互而见义”的观点。当代修辞学家郑远汉综合贾公彦、俞樾的观点,给互文定义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也就是说互文这种修辞,上下文在形式上互相省略,彼此交错,在内容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语言结构上看,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单句互文,即一句中使用互文,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中“朝晖夕阴”使用了互文,应理解为“朝夕晖阴”,即“或朝或夕或晖或阴”,“早晚天气多变”。二是对句互文,即上下两句间使用了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意思是“将军、壮士(经)百战,(或)死,(或)归”。三是隔句互文,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滕王阁序》),其中“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为互文。四是排比互文,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不能分开来理解,应合起来理解为“出嫁前,少女时期就能织素,学裁衣,弹箜篌,诵诗书”。五是重章互文,就是使用重章写法的诗歌,比如《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各章之间内容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这就是互文。

互文的作用。第一是省文,使文字简洁凝练。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前句省略了“亦忧其民”,后句省略了“亦忧其君”。第二是避免用词重复,使语言灵动变化。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前句中的“以”和“用”同义,后句中的“与”和“共”同义。变化用词,使语言避免呆板。第三是使语言形成对称之美,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把“朝夕避猛虎长蛇”一句话拆分成两句话,使语言均衡对称。第四是和谐音韵,形成音韵美。古诗词往往有音韵、格律要求,使用互文以满足这种要求。如杜甫的七律诗《客至》的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原意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第五是铺张渲染,突出强化文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用排比互文彰显秦的野心。第六是营造意境。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语言陌生化,创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如改为“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关隘”则索然寡味,失去了诗意。

现代汉语中,许多成语保留了互文的基因,如“珠联璧合”、“朝歌夜弦”、“莺歌燕舞”、“山清水秀”。一些俗语、口语也使用了互文,如“吃香的喝辣的”、“风里来雨里去”。一些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使用了互文,如张丽钧在《美丽的冲动》中写道“读好诗不再垂泪,诵妙文不再动容”。又如《常回家看看》中的歌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使用的也是互文写法。总之,互文既是一种训诂方法,又是一种修辞方法,既能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古诗文,又能丰富我们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振兴《<周易>互文考察》

  2、何慎怡《<诗经>互文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