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库房使用降氧防火系统的可行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文物库房使用降氧防火系统的可行性探究

王璐晨 故宫博物院 北京市 100009


摘要:文物作为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而文物库房作为保存、收藏、展示文物的重要场所,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降氧防火系统作为一种主动防火系统,从发明至今已有15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项成熟的消防技术,并且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本文主要介绍了降氧防火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要求和工作流程,并探讨了该系统在文物库房保护中的应用。

关键词:降氧系统;防火;文物库房;保护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种类与数量众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文物安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物库房作为保存、收藏、展示文物的重要场所,其对消防安全的要求极高。我国的消防指导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远比火灾发生后的扑救更加重要,因此在文物库房保护中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防火系统,防火灾事故于未燃,是需要我们大力研究和发展的。降氧防火系统作为一种主动防火系统,它制造了一个可以让人正常工作生活但又防火的环境,即确保了文物安全,又避免了火灾的发生。

降氧系统与传统灭火系统的比较

传统的灭火系统更加注重“消”,而忽略了“防”,也就是说在火灾发生后,如何能够让人员更加及时、有效、并且快速地发现和扑灭火灾,依照这样的认识,人们发明了各种火灾报警系统和探测装置,各种水、泡沫、干粉、气体等自动灭火系统和设备。但在“防”火领域,却只局限于防火涂料、防火门窗等防火阻燃材料,虽然防火阻燃材料能够抑制和延缓火灾的扩散和蔓延,但却不能真正杜绝火灾的发生。

传统的灭火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种类完整、功能完善的灭火体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灭火系统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它的缺点和不足:

1、客观被动性

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的启动,是需要防护区内火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启动,这也就造成了“亡羊补牢”的情况,因火灾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2、有限可靠性

传统灭火系统只有在火灾发生的初期阶段能够进行迅速扑灭,一旦延误时机,火灾进入猛烈燃烧阶段,灭火就会失败。文物库房内大量的可燃类文物,能够使火灾快速地蔓延和扩散,灭火系统的可靠性也将受到影响。

3、环保相对性

传统的灭火系统大量采用化学药剂,例如早期的卤代烷1211、1301等灭火剂,随着这些灭火剂的淘汰,七氟丙烷、二氟甲烷等新型灭火剂的推广和应用,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但其自身温室效应和毒性分解产物对环境的破坏依然存在。而化学泡沫、干粉等灭火剂造成的水源污染和粉尘污染依然不能忽视。

降氧防火系统是基于常压、低氧环境中点燃和燃烧受到抑制的原理,采用膜法空气分离技术和氧浓度测定技术,将防护区内的氧浓度降低并始终保持在14%-16%,其作为一种主动防火系统,真正创造了一个可以让人正常工作但又防火的环境。

降低氧含量防止火灾发生

火灾的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以及引火源,对于文物库房来说,其内部储存的文物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铜器、金银器、玉石类、织绣、雕刻工艺品、古籍文献和钟表仪器等,这些文物的点火和燃烧性能均与周围空气的氧含量有直接关系,并且当氧含量降低时,点火和燃烧性能也会随之下降。在低氧环境中,需要用更多的能量才能引燃物体。如果在氧含量较低的环境中发生火灾,那么与常态环境相比较而言,相同材料的火势发展也要慢很多。降氧技术正是利用消除助燃物的方法进行火灾预防。

图1表示在常压环境下火焰和氧浓度的关系曲线,当氧含量下降到16.2%时便会彻底熄灭,因此16.2%也被称为“低氧阀值”,实验表明,任何火,只要引入到这类常压、低氧环境中,都会在瞬间熄灭,任何自身不含载氧化学成分的可燃物都不会被点燃。


60f1416e2c0ac_html_c22e9b0361eadc15.gif





图1 常压环境下火焰和氧体积分数关系曲线



对于人体而言,氧气浓度保持在15%-21%之间时,人就能够正常呼吸。降氧技术就是利用上述原理,将保护空间内的氧气浓度控制在设定浓度范围内,使环境内有足够的氧气让人正常呼吸,但又不足以点燃一般的材料。

与纯粹的惰性气体注入保护空间不同的是,降氧系统是由发生器产生低氧空气,然后注入到保护空间内,从而使保护空间形成一个低氧环境,就像高海拔地区或是飞机机舱一样,既防止了火灾的发生又对人体无害。

降氧系统的技术要求

降氧系统在文物库房保护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实验阶段,相关的技术要求还需探讨,但总体要求应有以下几点:

1、防护区要相对密闭;

2、根据人员停留时间控制氧含量,一般设定氧浓度的下限为14.0%,上限为16.0%。

3、防护区压力应稍高于外界大气压,保持5-10Pa的“正压”状态,有效防止外界空气进入防护区内,确保防护区的防火性。

4、应严格控制防护区内的通风量,严防因空气流动导致的防火性消失。

5、使用地区海拔高度不应大于1000m。

降氧系统的工作流程

降氧防火系统主要由空气压缩机、低氧发生器、膜分离组件、氧气传感器、控制器以及相关报警指示设备组成。系统通过低氧发生器将空气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膜分离组件将空气进行低氧处理,从而将低氧空气注入到防护区内,根据防护区实际面积,在一定时间后,防护区将处于低氧防火氛围。防护区内的氧气传感器是用来监测防护区内的氧气浓度,氧气传感器将根据防护区内反馈的氧浓度信号,启动或关闭空压机和低氧发生器,从而实现防护区内氧气浓度精确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氧气传感器应与报警指示设备、系统控制器连通,确保数据监测与远程监控的功能实现。

利用降氧系统进行文物保护

文物库房中的文物藏品包罗万象,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物件,其中大量的有机物品,如丝绸、棉麻、纸张、皮革等文物,含水量低,干燥易燃,所以确保文物库房消防安全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文物库房不但具有保护对象自身价值高的特点,还具有社会影响大、火灾危险性大,需要人员短时间停留的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降氧防火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消防系统,既可以避免火灾的发生,又不会对人员和设备造成损害。与传统的固定灭火系统不同,由于降氧防火系统是使保护对象始终处于一种低氧环境中,火灾是不会发生的,因此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这也是传统灭火系统无法比拟的。

结论:

降氧防火系统在文物库房中的应用和推广,是“防火于未然”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即改变了传统灭火系统的被动局面,同时也让防火工作变得更加主动。对于文物库房这类损失无法挽回和影响巨大的场所,提供了一种可靠、安全的防火措施,随着文物保护意识和消防理念的不断进步,降氧防火系统势必将会成为文物消防保护领域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安建国,王磊.注氮控氧(富氮)防火装置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8,31(03):81-83.

[2]修奇,窦文平,石清水,徐连禄,韩旭.“富氮控氧”防火技术应用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34(02):218-221.

[3]王保建.低氧防火系统技术分析及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01):72-74.


作者简介:王璐晨(1991-10),男,汉族,北京市,当前职称: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消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