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视角下的城市发展路径选择与国土空间保障——以梅州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区域协调视角下的城市发展路径选择与国土空间保障——以梅州市为例

陈玉兰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510290


摘要:城市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于欠发达生态地区,如何在区域中找准自身定位,强化国土空间对精准城市发展路径选择的空间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梅州市为例,基于区域视角分析提出梅州与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北部生态发展区及粤闽赣革命老区之间发展的路径选择,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保障。

关键词:区域协调 城市发展路径 国土空间 梅州市


一、引言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是粤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世界客都”。在区域背景下,梅州城市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北部生态发展区及粤闽赣革命老区等四大区域的发展紧密相关。以往有关梅州城市发展的研究,往往着眼于梅州本身或仅考虑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等部分区域对它的发展影响[1-3],较少从与之相关的周边区域进行整体考虑。基于此,本研究从四大区域出发,立足梅州地域特征,研究分析了梅州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并探索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空间保障。

二、区域协调发展路径选择与国土空间保障

(一)优势互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格局

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梅州应围绕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变以往工业追随型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走生态引领型的发展新路。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畅通对接“双区”铁路大通道,加快打通梅州通往惠州、深圳最便捷的高速通道,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交通圈。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航空运输网络,拓展加密与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的航线航班。同时,完善高效对接大湾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电商物流节点与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等统筹布局、融合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应突出梅州农业特色,高水平打造一批面向大湾区市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把梅州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后方“大农场”。同时,在主动承接湾区产业转移外,更应发挥梅州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与湾区优势互补的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另外,结合梅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空间的供给,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将梅州建设成为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此外,梅州应厚植生态优势,筑牢以武夷山、莲花山、凤凰山等山脉为核心的粤北生态屏障,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提供生态安全支撑。同时,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推动梅州与大湾区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耕地、森林覆盖率等生态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建立跨区域的生态产品横向补偿和经营开发长效机制。

(二)山海协作,构建汕潮揭梅都市圈发展共同体

在与汕潮揭区域协调中,应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韩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平台构筑、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保障。

在韩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中,以武夷山、莲花山、凤凰山等重要山脉及梅江、韩江等主要江河流域为依托,大力开展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筑牢南岭山地生态屏障,保障粤东区域饮用水水源安全。构建汕潮揭梅流域水源共保、生态环境共治的管理机制,探索实施韩江流域上下游地区自主协商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在区域疏港交通建设中,应加快完善区域高快速通道,打造梅州连通汕潮揭都市圈的经济走廊。同时,推动梅州借道出海、向东发展,加强梅州国际无水港与汕潮揭三市港口的交通连接,加快蕉岭经大埔至潮州的疏港通道建设,推进韩江内河航道与榕江航道的互联互通,实现“海铁联运、山海联动”。

在区域产业合作方面,促进梅州综合保税区和国际无水港与汕潮揭港口群和航空口岸联动发展,并依托大埔陶瓷产业优势,积极推动与汕潮揭开展陶瓷产业合作,打造汕潮揭梅世界级陶瓷产业集群。发挥丰顺县客潮交汇区域优势和电声产业优势,共建区域产业协作平台。

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共建共享。高水平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将其打造成区域性高水平医疗中心。依托嘉应学院,搭建区域学术交流、学科共建的合作项目与平台。加快嘉应学院紫琳学院和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紧密对接都市圈行业产业需求,共同打造一批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

(三)两山转化,共建广东北部高质量生态发展区

在北部生态发展区层面,应围绕探索和丰富“两山”理论转化路径,行程相互促进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旅游产业联动、生态环境共保等方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保障。

加强绿色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对接南岭生态旅游公路建设,顺应粤北地区自然肌理,因地制宜谋划建设韶河梅高等级旅游公路,形成串联清远、韶关、河源、梅州的粤北生态旅游公路。同时,以南岭生态旅游公路等为纽带,积极融入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串联旅游景区、名人故居和传统村落等生态人文资源,共建南岭生态旅游走廊,牵引带动北部生态发展区全域旅游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联动河源推进龙川、兴宁等古驿道线路串联周边特色资源,形成河源-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共保方面,要加强南岭山地森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保育工作,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开展跨区域森林碳汇合作,依托兴宁、五华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联动河源龙川、紫金划定集中连片的区域生态碳汇林区。加强东江、铁山渡田河等重要流域的水源保护,协同推进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和沿线生态修复、农村水污染治理,保障区域水生态安全。

(四)同频共振,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在粤闽赣区域协调方面,应紧抓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机遇,突出梅州区位优势,共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关键领域等方面的更大支持力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保障。

在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方面,加强出省高快速通道建设,构建闽赣地区经梅州联通大湾区的交通走廊。加强省际国省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的对接,加快推动边界地区公路建设技术标准统一、沿线路域环境协调,进一步提升边界地区的公路通达能力。

在区域产业协作方面,应立足梅州、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特色,积极承接“双区”产业转移,探索建立梅州土地、广深帮扶、合作招商、政策共用、收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为赣南融入“双区”建设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同时,要加强大埔与龙岩产业深度合作,发挥两地生态、农业等资源优势,推进健康养生、现代农业、酿酒等产业合作。此外,充分依托粤闽赣红色经典景区景点、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共同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研学圈,开展区域红色文化旅游合作。

此外,要充分发挥新时期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一事一议”的平台作用,强化粤闽赣协同联动,争取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空间保障等关键领域更多更大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充分释放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红利。

三、总结

本研究从区域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北部生态发展区及粤闽赣革命老区等四大区域的关系,提出梅州应立足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加强与四大区域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低碳产业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保护补偿、老区苏区政策红利挖掘等方面进行协作,并从国土空间保障层面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发展路径的空间支撑作用。研究丰富了区域背景下的梅州城市发展研究,探索了一条彰显梅州地域价值、相对有效的城市发展路径。同时,研究也存在定量分析缺乏、分析不够深入全面等问题,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昭云, 谢莉. 广东省梅州市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03):40-45.

[2]曹伟华. 试论海西建设战略与广东省梅州市的发展路径[J]. 改革与开放, 2013(17):20-20.

[3]卢艳芳、陈启滢、黄欢、张诗其、吴丽云. "大湾区"战略视角下梅州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探究[J]. 当代旅游, 2020, v.18(32):21-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