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文化的中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5
/ 2

 中国的文化,文化的中国

谭康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

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皆有论及。《周易》有言:“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天下,文能化天下。我国自古以来更是奉行诗教的传统,于知识分子而言,风雅颂赋比兴是其立身治事之根,正如《论语》中所说“不学诗,无以言”,这的确是古时贵族、士等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毛诗序》中也提到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文化对于社会道德、社会伦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而思想上的大一统对于汉代政治上的大一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如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就与汉王朝具有密切的关联。而董仲舒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至今仍然是社会所推崇的美德。两宋至明代的宋明理学,是春秋战国时期同汉代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完善和发展,其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有令人称道并值得借鉴的可贵之处,如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国人理解和判断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和方向盘。

从马克思的观点来说,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的社会意识。不管是中国的《诗经》《楚辞》,还是希腊的神话、史诗,都是在特定的时期下,特定的民族中社会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折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滋养花朵的土壤不同,花朵的颜色、形状自然相异。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文化作为社会意识中的主体部分,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从个人衣食住行的选择,到国家整体形象的塑造,处处都在文化的浸润之中。

费孝通说:“在一定的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及所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复旧, 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不仅仅意味着做知识和历史的搬运工和粉刷匠,使之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现有的文化,让人们更好地、客观地认识现存的文化,用冷静的眼光去审视、去剖析,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是为了文化自主,文化自主则促进文化自觉的纵深发展,从而作用于社会、国家的发展。

林花谢春红、时光太匆匆,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和自然界的永恒相比,我们人类只是沧海之一粟,而文化却赋予了我们这一粟以意义。笛卡尔有“我思故我在”之说,这对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文化在作为“我思”的起点的同时,也是“我思”的载体,我们既惊讶于自然界的种种奇观,也惊艳于宇宙的浩渺无垠,而现在的科学更是引领我们走入了一个之前从未或是少有涉足的世界。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也极难达到的境界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每一个人的毕生所愿、所求,也是我们中国梦的重要内核。人民的幸福不仅仅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足这单一的指标,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如何达到精神的富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更高层次的目标,这是更为艰难的。中华民族上下求索,创造了包罗万象、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救亡图存的近代文化等,而其中包括了许多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国界、魅力永存且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这实乃吾辈之幸,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挖掘和弘扬其中的精华,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所谓精华和糟粕,其间的界限并不那么容易区分。彼之蜜药此之砒霜,不管是过去的蜜药还是砒霜,其中都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蜜药的引子。而要制成成品,除了要有这些引子,还要有制药的人,制药的人又需要制药的方法和方向,方法可以多样化,根本方向却要统一,这样蜜药才不至于成为砒霜。

每个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自古皆然的,并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而是在大同中处处存在着变化与差异。这就好像是一颗种入泥土的种子,它幼芽的大小、枝叶的脉络走向、花朵的形状色泽等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但是根要扎紧扎牢,只有这样,不管外界是狂风吹亦或有大雨淋,它自岿然不动、乾坤留芳。中国新时代的文化之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文化要紧紧地扎根于此;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发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根主线,我们的文化之花才能在“百花齐放”的同时也能抵挡得住外界的种种冲击与破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尔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相较于用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强迫或者收买其他国家的硬实力,软实力则是“一国透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而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文化软实力则是一种无形的、并且难以计量的巨大文化影响力量,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凝聚力以及国家文化在国际上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它不仅代表了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简而论之,文化于个人而言,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于国家而言,也是提升自己“魅力”—对内凝聚民心、对外输出形象的重要方式。

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确实需要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这是国家坚硬的外壳和铠甲,铠甲越厚实,国家越安全,但是与此同时,这些铠甲又是冷冰冰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的今天,我们中国既不能避免、更要主动参与这一进程,因此文化的塑造与输出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世界上越约越多的国家了解和认识中国形象?文化传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文化传播能力,徐志远等学者认为是“一定的传媒主体将文化信息进行对内对外扩散的能力”,并认为“好的文化传播能力必然会提高一国对内对外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被认为是文化传播奇迹的创造者—李子柒,一个把平常生活、把传统文化拍得如诗如画的短视频博主。陶渊明笔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以及田园精神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得到了现代性的诠释和践行,她的很多作品完全没有翻译,却仍然火遍了全球。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李子柒用她的勤劳、聪慧和坚持铸就着属于她的春暖花开,也造就了她的海外传播奇迹。李子柒是个奇迹,她用一颗坚持而热爱的平常心创造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致、精巧、恬然等意趣所折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不仅是联结我国各民族人民情感的纽带,更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从国家制度层面而言,要支持、鼓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要允许、支持、鼓励个人从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文化塑造文化的中国,从而更好地展现我们的大国形象、大国风采和大国气度。